QQ扫一扫联系
1.你认为“实事求是”一词可以拆分为几个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请模仿选文中名家对“知”与“行”关系的论述,说一说你的观点。
导写
有效并准确地拆解概念,是写作的第一步。只有概念清晰,才能够有的放矢,并且将议论引向深入。关于“实事求是”,历代的定义并不相同,请同学们首先确定自己的概念内涵,然后借鉴相关链接中的论证思路,使用关联词语或者“前挺”“基础”“目标”“目的”等词语,阐释概念间的关系。
2.一座石钟山,其命名的原因先后引发了郦道元、李渤、苏轼、俞樾等人的探索。请结合选文中俞樾的观点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具体表述,谈谈这场论争带给你的启示。
导写
选取合适的角度,是写作的第二步。启示怎么写,角度是关键。石钟山的命名原因,各家是否都有道理?郦道元和李渤的探索是否毫无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使得人们对石钟山的命名原因又会产生新的见解。而不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观点是否也会成为一种片面的“实事求是”?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同学们可以从思维品质、探索精神等角度展开论述。
3.请比较王阳明和陶行知的“知行观”,说说陶行知为什么不叫陶知行。
导写
在比较中凸显论证内容的特点,是写作的第三步。我们首先要看到“知行观”的发展源流。其次要看到不同时代中,“知行观”的重心是否有了新的内涵。要梳理清楚王阳明讲“知是行之始”强调的是什么,陶行知讲“行是知之始”又强调的是什么。
1.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们一直在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去动手改变世界。你是否同意?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导写
把握材料的写作倾向,是写作的第四步。那么,我们要如何把握材料的命题倾向呢?我们可以抓住呈现语意重心的关联词语及提示语。在本题中就是“但更重要的是”,由此,”‘解释世界’不如‘改变世界’重要”的潜台词就解读出来了。
这句校训是马克思的一句话,但是命题人隐去了马克思的名字,这就给写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站在今天的角度进一步思考“知行”关系,提出新的观点,与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对话。
2.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导写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听见了就忘记,看见了就记住,做过了就理解?能够深入地讨论“为什么”,是写作的第五步,从主观、客观,直接、间接,历史、心理等层面分析,文章将更有层次和深度。
其次请同学们关注这句格言所在的地点:儿童博物馆。让我们重新回到一个小孩子的视角,看看这个缤纷美丽的世界是如何与我们发生联系的。
最后请同学们把握材料中的几个动词,辨析它们的含义,从教育,学习或者认识世界的角度展开论述。
3.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陆游亦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请以“说‘行’”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导写
这个材料中引用了两首古诗,对写作者的古诗词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难度上了一个档次。
再仔细分析,这两首诗中的“行”的概念也不完全一致。“征行”与“闭门”相对,认为只要“征行”就有诗。而“躬行”与“纸上”相对,强调了纸上之“知”与“躬行”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彼此间的逻辑关系、推进层次。
要注意的是:题目虽然只讨论一个“行”字,但是不能完全抛开“知”的层面。能够发现并安排单概念背后的对应概念,是写作的第六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