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举例:陶渊明的“田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如果学生学有余力且较有兴趣,可以由这个点出发,阅读一些学术论文,进一步从其他角度理解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如政治态度等),当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魏晋时期的隐逸之风,了解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陶渊明的“田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一:陶渊明的“田园”

 

核心任务:

以《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学习为基础,结合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陶渊明作品(《饮酒》其五、《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一),旁及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陶渊明作品(如《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等),并补入少量教材以外的陶渊明诗作(如《劝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等)。结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陶渊明的生平,研究陶渊明的思想世界。

本任务属于作家研究,主要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研习,主要运用梳理比较、整合联系、猜想验证、诠释质疑等方法进行研究。

选择“陶渊明的‘田园’”作为研习主题,主要是考虑学生中学阶段所学陶渊明诗文均与“田园”关系密切,以往曾入选教材的一些篇章也是如此。这样可以借力课内,适当勾连课外,降低学生理解有关文本的难度,为研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比较有利的条件。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相对抽象一些的内容(比如“陶渊明的生死观”)作为研习主题,补入《拟挽歌辞》《自祭文》等课外篇目展开研究。

 

学习过程:

1.进行文本学习,暗伏研习线索

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注意通过序文部分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最后一次辞官的缘由;通过辞赋部分感受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美好想象,理解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与研习任务有一定联系的问题,例如:

(1)陶渊明出仕和辞官的原因各是什么?他以前是否还出仕过?

(2)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眼中田园生活可爱在哪里?

(3)陶渊明家里并不富裕,不当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经济来源,他真实的田园生活会是怎样的?

(4)在陶渊明那里,“田园”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归隐有哪些特点?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艺术的同时,围绕与研习任务有关的问题集中进行思考,为研习活动做准备。

2.复习已学诗文,利用课外资源

统编教材中所选的陶渊明诗文,学生已经学过,印象较深,稍加复习即可。少量补入的诗作,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其大意,重点把握其思想内容,了解这些诗作是怎样表现“田园”的,理解“田园”的内涵。

3.明确研习任务,提示研习方法。

在学生对相关文本已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布置研习任务,除了要明确具体的任务内容,提示研究方法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了解研习主题从何处来,或者说了解研习主题的形成过程: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是他诗文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但是“田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点概念,也不仅仅是仕宦生活的对立面,他对“田园”的认识也并非一成不变。只有深入理解“田园”,才能更好地理解陶渊明。

4.文本内容梳理,同时展开比较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包括其创作时间和主要的思想内容。由于陶渊明诗文的创作时间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整理本或年谱的说法提供给学生。下表仅供参考:

 

写作时间

篇名

有关“田园”的思想内容

晋太元五年(380),一说作于晋元兴二年(403)

《劝农》

立足儒家立场,引用古圣先贤的例子,劝勉人们勤于农事,兼有对古代农村生活的想象

晋元兴二年(403)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描写田间生活的自由闲适,表现参与劳作的快乐,希望长居田间为陇亩之民

晋义熙元年(405)

《归去来兮辞并序》


晋义熙二年(406)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三

描写农村生活的场景,如实展现隐居田园生活之不易,表现出对隐居田园之志的坚守

晋义熙十一年(415),一说作于晋太元十七年(392)

《五柳先生传

隐居田园,生活虽然艰苦,但内心充实而愉悦,非常“自得”

晋义熙十三年(417)

《饮酒》其五


宋永初三年(422)

《桃花源记》


*陶渊明作品的写作时间和生卒年争议较多,以上写作时间大致以袁行需《陶渊明集笺注》为基础,参考龚斌《陶渊明集校笺》、邓安生《陶渊明年谱》。为避烦琐,如所定年份差异较大则标出,差异不大则不再标出。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展开比较,思考陶渊明不同时期诗文中对“田园”的表现有何不同,在这些不同中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的哪些认识。

5.自行整合所得,形成初步认识

指导学生对上一阶段研究所得进行整合,初步形成对出陶渊明“田园之思”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以历时性的认识为主,兼有纵深性的分析。兹示例如下:

陶渊明早年对田园生活的认识建立在儒家重农观念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的闲适和诗意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倾心向往。随着对仕宦生活认识的深入,他更加向往自由的田园生活。他最后一次辞官,认识到田园是最适合自己本性之地,田园生活对他来说从诗意的向往转为必然的归属。这时他对田园生活的想象仍然是浪漫的。归田不久,他就不得不面对农业生产的艰辛和生活的贫苦。但陶渊明之所以被尊为古来第一隐士,就在于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选择,他仍然安顿于田园生活之中,仍然生活在田夫野老之中,仍然寄情于饮酒采菊、山气飞鸟。不仅如此,陶渊明还想象出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构建了一个作为混乱、黑暗现实世界的对立面的乌托邦。桃花源是他对田园生活所有美好想象的综合,也是他所经历的田园生活的集中体现。

6.联系生平背景,验证深化研究

阅读有关陶渊明的传记类作品,比较全面地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与自己的初步认识相比对,作些验证与辨析,并利用传记类作品补充深化自己的研究,特别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研究的证据链和逻辑链。

可供参考的传记类作品:

(1)李长之《陶渊明传论》

(2)廖仲安《陶渊明》

(3)钱志熙《陶渊明传》

(4)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前言》7.参考学术成果,反思总结补充

如果学生学有余力且较有兴趣,可以由这个点出发,阅读一些学术论文,进一步从其他角度理解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如政治态度等),当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魏晋时期的隐逸之风,了解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

可供参考的论文(论著章节)举例:

(1)吴云《从陶渊明的归隐看他的政治态度》

(2)李文初《论陶渊明之“隐”》

(3)龚斌《陶渊明归隐原因论析》(见《陶渊明传论》)

(4)逐钦立《读陶管见·归隐与躬耕自资》

(5)王瑶《魏晋文人的隐逸思想》

研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回顾研究过程,总结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得失,介绍自己在研究方法方面的成功之处。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