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举例:多棱镜中的石钟山【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见闻之知”在宋代兴起的理学思想传统中并不太受推崇,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多棱镜中的石钟山【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二:多棱镜中的石钟山

 

核心任务:

在学习《石钟山记》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结为研究小组,选择具体的研究主题进行研究。从研究的范围和方式来看,总体属于文本研究。

可选择的角度和相关研究主题举例说明如下:

1.石钟山得名研究。研究石钟山究竟缘何得名。通过比对郦道元、李渤、罗洪先、彭玉麟、曾国藩等人的相关文章和论述,总结“石钟山得名研究史”,思考苏轼的批评是否完全合理,李渤的思考是否一无是处等问题,了解反复辩驳以求真知的过程,从中感受求知之不易。这属于历时性研究,可以视为浅易的学术史研究。

2.文体与写法研究。以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游记、楼台记(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为基础,适当引入曾经入选教材的此类文章(如《游褒禅山记》《满井游记》),比较分析《石钟山记》在写法上的特点,发现宋代“由古文运动与理性精神两相结合”而形成的“哲人游记”(梅新林、余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的独特魅力。这属于文学体式、手法的研究,带有一些文学史研究的性质。

3.文本的思想研究。联系作者的“求实”思想和对直接经验的重视,旁及宋代一些思想家对“见闻之知”的思考,深入理解《石钟山记》中的思想与思考方法,并与《日喻》进行对比阅读。同时对苏轼的思想方法进行批判性思考。这属于文本思想内容研究,遵循的还是知人论世的基本思路,并涉及思想史的领域。

当然,师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角度研究《石钟山记》。下面以研究主题3为例,对其研习过程稍加解说。

 

学习过程:

1.进行文本学习,关注思考方法

学习《石钟山记》。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苏轼思考问题的方法。无论是质疑前人之说,还是自己探究石钟山因何得名,苏轼都坚持“求实”,并因此得到了相对合理的结论。自己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苏轼在文中有比较明确的表述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即可。

2.结合背景材料,研究文中思想

苏轼在认识论方面明确主张要亲身接物,得到直接认识,不能满足于间接认识。这一主张也为北宋思想家邵雍所有,被张载称为“见闻之知”。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以下一些资料:

 

人之耳所闻,不若目亲照。耳闻有异同,目照无多少。并弃耳目官,专用舌口较。不成天下功,止成天下笑。(邵雍《观物吟四首》其四)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邵雍《观物内篇》)

 

这种注意实地观察,不从概念出发,不盲目推断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当时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石钟山记》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求实”的精神和“切实”的思考方法。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苏轼《日喻》,与《石钟山记》比较,看其中有那些一致或相似的思想。

进而言之,“求实”往往与“正名”联系在一起。虽然考证石钟山的得名之因并不是什么大事,但也体现了苏轼对“正名”的重视。他曾这样论道:

 

儒者之患,患在于名实之不正。故亦有以文王为称王者,是以圣人为后世之僭君急于为王者也。天下虽乱,有王者在,而己自王,虽圣人不能以服天下。(《周公论》)

 

在朝论政时,苏轼就重视求实,反对激进改革,重视名实相副,反对随意设置三司条例司。在即将离开贬谪地黄州时,他写信给李昭现说:

 

轼所以得罪,正坐名过实耳。年大以来,平日所好恶忧畏皆衰矣,独畏过实之名。如畏虎也。(《答李昭现书》)

 

告别黄州时写的《石钟山记》和即将告别时写的《答李昭现书》,所说的名实虽不相同,而关注名实关系却是一致的。《石钟山记》虽不像《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那样直接与苏轼贬谪黄州时的情感思想相关,但也不是毫无联系。

当然,《石钟山记》还体现了很多优秀的思维习惯和品质,比如勇于质疑,善于联系(把水声与钟声联系),长于分析(解析石钟山得名原因何以长期不明)等,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在研习中加以注意。

3.展开专题讨论,进行批判思考

见闻之知”在宋代兴起的理学思想传统中并不太受推崇,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他认为:“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张子语录》下)张载长苏轼十多岁,所论未必针对苏轼而发,但他对“见闻之知”的看法是有代表性的。同时,随着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繁荣,也产生了一股重视实证、乐于探索客观世界的思想潮流。沈括《梦溪笔谈》、苏颂《本草图经》等著作,就是这种思想潮流的杰出代表。两种不同的思想取向,共同构成苏轼此文的思想背景。可以就此召开专题讨论会,讨论苏轼重视“见闻之知”的求实思想有什么样的价值,又有哪些局限性。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