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编写意图【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四组作品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重要流派,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风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深刻的社会变迁与人们在艰难困苦之中不懈的精神探索。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

 

 

单元目标

 

1.深入研读本单元所选作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把握现当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

2.研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综合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3.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选择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学写文学评论;从语言锤炼的角度,探究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撰写语言鉴赏札记。

 

 

编写意图

 

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这一任务群主要“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旨在大体上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习惯,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其学习目标与内容如下:

(1)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至少选读10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

(2)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

(3)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撰写作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

本单元就是依照课程标准的这些规定设置的,所选作品既有小说、戏剧,又有散文、诗歌,都是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集中研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整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艺术成就和精神追求。

本单元作品按照体裁的不同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小说,节选了两部现代小说的名作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运用喜剧的夸张笔墨,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体现了鲁迅作品一贯的批判国民性的主题。《边城》则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作者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学习这两篇小说,既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通过文本细读,把握两篇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了解它们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格,还要深入体会其中共通的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理解作品感时忧国的精神。

第二组是诗歌,选取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两种不同的诗歌流派。艾青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则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学习这两首诗作,可以通过比较阅读和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体会这两首诗的差异,并结合相关资料,加深对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不同流派的了解。

第三组是散文,选取了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贾平凹的《秦腔》。前者通过平实细致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山村的风貌,在朴素而流畅的文字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后者则通过描写秦腔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意味。自然地表现个性,自由地抒发情感与思想,是多样化的现当代散文共通的艺术追求。学习这两篇作品时,要围绕散文的这一特点仔细品味。

第四组是戏剧,选取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老舍的《茶馆》。《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以卷轴画式的结构,刻画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清末到民国灭亡前夕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学习时可以通过精研对话、观看话剧演出等方式,品味戏剧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这四组作品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重要流派,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风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深刻的社会变迁与人们在艰难困苦之中不懈的精神探索。学习这些作品,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要注意把握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要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力求贴近文本,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