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课文解说
阿Q正传(节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舞台,描写了这个人物可怜、可笑而又可悲的一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小说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交代了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介绍这是一个无姓无名籍贯模糊的底层小人物,顺笔讽刺了当时的文人和遗老遗少。第二、三章描述了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练地刻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到第六章写阿Q因拙劣的“求爱”而遭遇生计危机,以及其后短暂的“中兴”,进一步描绘出阿Q的性格和他身受的压迫。第七到第九章写辛亥革命对当地各阶层的影响和人们的反应,展现了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也描写了这一人物最终悲剧性的“末路”。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三章。
阿Q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雇农(其典型意义远远超过雇农这一身份),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靠打零工过活,“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这本已十分可悲,更可悲的是他对自己的处境完全没有意识,而是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受到欺侮时反倒以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的不平之气。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比如,他的出身本来十分低微,无法查考,与别人口角的时候,却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穷得娶不起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妄自尊大;他进过几次城,就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他忌讳头上的癞疮疤,且十分苦恼,可人们偏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时,他会说“你还不配”,于是就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起来,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疮疤”了;当他被人揪住小辫子在壁上碰了响头之后,他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自我宽慰,表现了他的自欺欺人。他赌博赢来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而闷闷不乐时,就自打嘴巴,假想打的是别人,从而在精神上又转败为胜了。他自认为遭遇的平生两件“屈辱”,一件是被王胡打,一件是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可是他转头就去欺负小尼姑,于是又心理平衡了,“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就是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盲目排外,愚昧麻木,卑怯狡猾,欺软怕硬……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昧的国民的代表。小说通过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深刻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危害,向人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深刻和文学家的敏锐,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以笔为刀,刻画出了“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这篇小说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扬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它没有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广大农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思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迹和伤疤。“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正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而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可见,鲁迅创作《阿Q正传》,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人们读《阿Q正传》,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因为他的一生是悲惨的,下场更令人唏嘘。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构成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
另外,杂文笔法的灵活运用,也为这篇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文中语言幽默、诙谐,运用反语、夸张、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挖苦,其最终目的都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如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作者这样写道: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这段话中幽默夹杂着诙谐,调侃中蕴含着批判,对国人趋炎附势的奴性心理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揭示了这种性格的可笑可怜。
鲁迅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一主旨表现在小说语言上,就是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用经济、简练的笔墨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比如小说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既说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含义十分丰富。作者高超的描写语言,使得阿Q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
边城(节选)
《边城》以小城茶峒为背景,围绕着靠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歌颂了人性的纯净美好,也展现出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这部小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撑船老人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撑船老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撑船老人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三到第六章。第三章描写的是当地端午节的风俗,第四章是插叙,追述了翠翠与傩送两年前端午节相识的场景,第五、六章接着记述“当下”的故事,情节在时光的流淌中缓慢发展着。
这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而是用大量笔墨描写小城淳朴的民风民俗。如写当地端午节的情形:“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边城人赛龙舟,“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这些描写反映了当地古老的风俗和淳朴的民风。更有趣的是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和睦安乐的风貌。后面还提到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在作者的笔下,古老的边城不仅景物美,民风美,生活在其中的人更美。小说中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如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他人送翠翠回家;祖父身上更是体现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这些体现美好人性的细节在小说全篇中比比皆是,充分表现了边城人淳朴的民风。
小说的主要人物少女翠翠是美的化身。小说第一章描写翠翠的模样:“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翠翠是个在山水间自然长大的纯真少女,得山川之灵秀,秀外慧中,清新可爱又健康活泼,是大自然的女儿,所以傩送见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从两人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她性格的纯真和率直。后面几章描绘了少女情窦初开时害羞又憧憬的微妙心理,如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听说傩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她下意识地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此时她的心已随傩送而去。但这段爱恋一直没有挑开,隐隐约约的,千回百转,翠翠只能把一切埋在心里。乡村女孩特有的那种腼腆、羞涩、矜持,以及恋爱期女孩的温柔、可爱在小说中表现得特别婉约动人。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边城》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在看似散漫的叙述和描写中,自然而然地塑造人物。小说中有大量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向人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温柔的黄昏、啼声婉转的鸟鸣、苍翠的山林,又对人物性格和心理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揭示也很有特点。作者较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最后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沈从文曾经说过,他的理想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习作选集代序》)。《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有着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理想。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针对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关注中国的乡土社会和普通民众,思考历史转折中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阿Q正传》和《边城》都属于这个传统,但在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上又各具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二者的个性和共性。例如,两篇小说都塑造了鲜活、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但对人物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这表现出两部作品的不同思想主旨。鲁迅着眼于国民性的批判,塑造了“说不尽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成为反省国民性的一面镜子。沈从文通过描绘以翠翠为中心的一系列人物的形象,力求从“乡土”和“民间”发掘其永久的生命力,探寻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习作选集代序》)。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作品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差异,理解两位作家试图为民族新生寻找出路的精神追求。又如,《阿Q正传》大量运用正话反说、大词小用、庄词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意在撕下假面,揭露人物精神的丑陋、可笑,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让读者在笑声过后,又感到深深的同情与悲哀。《边城》则将“社会风俗画”和“田园风景画”融合为一,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展现湘西社会特异的“生命形式”,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两篇作品不同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格,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