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诗人善于把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再别康桥》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再别康桥》课文解说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抒情诗的代表作品。康桥,即剑桥,1921年春至1922年8月,徐志摩在剑桥留学。这段时间并不很长,对于诗人而言却是生命历程里极为重要的一段:“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再度游历英国,写下了这首诗,将满腹眷恋与记忆融入其中。

这首诗共7节。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下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第3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第4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里的“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树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诗意向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这几节连续运用铺陈的手法,从多方面写剑桥的风景,诗人的记忆与情感也蕴含其中。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从梦境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第7节则又曲终奏雅,呼应首节,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唯有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各个时期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就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作为徐志摩“新诗格律化”实践的成功作品,这首诗极为工整而又灵动自然,有着完美的形式。首先是具有和谐的音乐美,韵脚整齐,节奏灵活,抑扬合度,回环反复,宛如一阕精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次是具备建筑美,《再别康桥》共七节,节与节,行与行,既工整匀称,又有巧妙的变化,给人以美感。最后是富于绘画美,诗中用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大量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词语,带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鲜明印象。

阅读这首诗,要特别注意结合具体诗句把握其中内在情绪的发展、变化,以及与情绪相和谐的诗歌的节奏。例如,诗歌首末两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又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所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诗人通过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诗人善于把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多少复杂情绪包含其中,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留恋、怅惘的情绪,如有余音袅袅不绝。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