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设计
1.探究一词多义
古诗文中的多义词非常普遍,在积累基础上,梳理这些词语的多个零散义项之间的关联,提高对词义的准确理解能力。
学习情境:学生按照课本范例,分组展示梳理归纳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古到今,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词义的演变不是突然变异,而是慢慢引申发展的,且有自己的演变规律。对于词义发展变化的现象,以前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做归纳梳理,如对古文中一词多义的梳理、古今异义词的梳理等。组织学生按照课本范例分组展示自己梳
理归纳的一词多义。
【范例】
绝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绝:横渡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 绝:僻远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 绝:独一无二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 绝:阻断,隔绝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春望》) | 绝:极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 绝:断绝 |
信 |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 信:诚信,守信 |
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 信:信任,相信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信:确实,的确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 信:任凭,随意 |
【学生活动示例】
暴 | |
①凶恶残酷的 | 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
②急骤,猛烈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纪昀《河中石兽》) |
③突然 | 屠暴起(蒲松龄《狼》) |
④同“曝”,晒干 通 | 虽有槁暴(《荀子·劝学》) |
①通到,到达 |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范仲淹《岳阳楼记》) |
②通行 | 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
③畅达,顺畅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
④通晓,懂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
⑤全面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 |
学生梳理出来的一词多义实例会很丰富,但也会有交叉有重复,老师的点评和组织很重要,应鼓励学生自主积累梳理,更应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介的技术来辅助搜集,提高文言知识积累梳理的效率。
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学习资源”中的《语言的演变》一文,梳理“资料选编(2)”中词义引申的示例,梳理一个词语中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课文归纳的示例中,选择若干个一词多义,讨论词语本义引申出其他义项的现象。
活动2:在对单元学习资源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课本范例,组织学生从所学过的古诗文中分组进行梳理,并讨论,探究词义通过本义引申发展有哪些规律。
【学生活动示例】
(1)兵
本义指武器例: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引申为拿武器的人,就是士兵例:一老河兵闻之(纪昀《河中石兽》)
也引申为很多战士,就是军队例: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也引申为军队交战,就是战争例: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亡
本义指逃跑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引申为失去例:亡羊补牢
再引申为死亡、灭亡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3)书
本义是写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引申为装订成册的著作例:无从致书以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也引申为用以陈述对政事的见解的文体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引申为书信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闻
本义是听见 | 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
引申为听说、知道 | 例: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
由听说、知道引申为接受 | 例: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
由听说引申为传布 | 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特指向君主报告 | 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
又由听说引申为有名、著称 | 例: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
(5)名
本义是名字 |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
引申为取名 | 例: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也引申为名声 | 例: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
由名声引申为出名 | 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
通过这样的讨论探究,学生对于词语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会有很多认识,比如词义的包容关系,词义的分化,在特定语境下引申等词义演变发展的规律,就更容易准确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准确词义。
活动3:组织学生梳理文言试题中的相关语段,探究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如何根据这些规律去准确辨析词义。
【学生活动示例】
(1)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
【明确】句子中的“置”本义是放、摆、搁,引申为“设置”还有“购买”的意思。但是在这里都不太贴切,所以从本义引申,根据语境推断应该是“放弃”之意。
(2)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
【明确】句子中的“虔”字本义是恭敬,这里应该指恭敬地对待;“处”的本义是居住的地方,引申为存在、置身等。“之”指代前文必使人主亲临这件事,所在“处”在这里引申为处理、对待的意思,联系起来可翻译成:“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有前面学习任务的梳理活动作铺垫,学生在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过程中,就能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语境意识,以及随时进行词语积累梳理的良好语言习惯。
组织学生以语言札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探究总结出的词义引申规律,在班级进行交流;也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语言情境进行拓展训练。
2.把握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义的发展演变造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梳理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几种常见现象,有助于在阅读中准确理解词义。
学习情境:组织学生阅读“学习资源”,梳理词义发展演变的几种常见现象。在此基础上,讨论单元学习活动范例中的词语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再根据学习资源中《语言的演变》一文提供的语言知识,梳理这些词义演变属于哪一类。
【学生活动示例】
菜:古代称呼可作菜食的草本植物总称;现在包括能作副食品的植物,还包括经过烹调可以下饭下酒的蛋品、鱼、肉等。
河:古代专指黄河;现指天然或者人工的水道。
瓦:古代指用土烧成的器物;现在指所有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
臭:古代指气味;现专指难闻气味。
禽:古代指兽的总名,还是“擒”的本字;现在多指鸟类。
走:古代指跑,疾行;现在指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的动作。
去:古代指离开;现在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走狗:古代本指猎狗;现在多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舅姑:古代指公婆;现在舅指母亲的兄弟,姑指父亲的姐妹。
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现在多指结婚后的男子。
钩心斗角:古代指宫室建筑结构的精巧工致;现多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闭门造车:古代指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起来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现在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粉墨登场:古代指化装上台演戏;现在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道貌岸然:古代形容外貌严肃正经;现在多形容外貌严肃正经,实际上内心险恶,含贬义。
有“学习资源”的帮助,学生不难梳理出其中词义演变常见的几种现象,比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下面几组学习任务。
活动1:组织学生根据梳理出的词义演变规律,对自己积累的文言词语重新进行分类梳理,在班级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示例】
(1)词义范围的扩大:
闭:本来专指用门闩插门,如“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后来泛指各种闭合的动作或状态,如“闭眼”“闭嘴”等。
骑:本来专指骑马。后来泛指跨坐,对象不限于马,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睡:本来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目部》:“睡,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商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秦孝公大概对商鞅说的那一套不感兴趣,所以总是打瞌睡,如果理解成秦孝公时时躺下来睡大觉,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欧阳修《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睡”也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后来的“睡”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打瞌睡,躺着或者其他方式的睡觉都可以称“睡”。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词义范围的缩小:
宫:本来是房屋的通称,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秦汉以后专指帝王居所。
金:本来是各类金属(及其制品)的通称,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现在专指金子、黄金。
(3)词义发生转移
汤:本义是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现在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饭:本义是吃饭,如“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又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现在是名词,指煮熟的谷类食品,也特指大米饭,也指每天定时吃的食物(如“早饭”“晚饭”等)。
厌:本义是满足,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现在多指厌恶。
颜色:本义是面容、面色,如“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现在多指色彩。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卑鄙:本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为中性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现在多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为贬义词。
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利牙,为中性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后引申为勇士、武臣,或形容勇武,为褒义词。现在多指党羽、帮凶,为贬义词。
3.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根据教材范例,讨论古今词语同形义不同的语言现象。
【范例】
今齐地方千里(地,土地;方,方圆。)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痛心;恨,遗憾。)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不要;论,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于是;为,写。)
古代单音节词居多,现代以双音词为主,导致出现这种特殊的古今异义现象,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碰到此类词语,容易以今律古而望文生义。现代常用的成语,有时也会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下面几组学习任务。
活动1:组织学生搜集日常语言生活中因望文生义而引起误用的成语,进行交流展示,探究成语误用的常见原因。
【学生活动示例】
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学生通过梳理自己学习过程中运用成语的范例,就很容易发现成语使用中望文生义的错误,提高准确辨析成语的能力。
活动2:组织学生梳理一些具体的语言情境(课文中的或课外的),讨论如何准确运用成语。
【学生活动示例1】
中国园林集中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在造园时,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园林以山水为主体,水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林四周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大园中往往还包有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等。这些小园是园中精华所在,宜静观盘桓。园林多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使景物曲折多变。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参差散植,疏密有致,布置得妥帖宜人,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画家郭熙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
【学生活动示例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大讲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前瞻后顾/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先生(旁征博引/博闻强记),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连篇累牍地背诵下去了。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对学过的文学作品和具有典型性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梳理,培养学生主动积累、梳理、探究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且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兴趣,并且养成随时积累、主动梳理、客观记录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