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选自《语言文化十五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节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

李燕

 

崔健有首歌写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当我们面对大量涌现出来的新词新语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据统计,2012年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收录了近3000条词语,其中包括“给力、微博、团购、山寨、宅男”等新词。近年来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人们的新观念通过这些新词、新义、新用法,得以充分反映。面对如此纷繁复杂且接踵而至的新词新语,我们又了解多少?

1.新词新语的历史分期

新词新语是相对于语言系统中已有的词语而言,包括词、固定短语,也包括产生了新意义、新用法的词语。词语是社会的记录,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的不断涌现,都需要产生新词来表示。

每个时代都创造出属于各自时代的新词新语,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各个时代的新词新语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1)20世纪50年代的新词新语

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社会的词语,常常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如“阶级成分”一词,源于解放后中国社会大体上被划分的五个等级和几十种成分,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直到20世纪80年代,凡是填写与个人有关的表格,如招生表、招工表、调工资,乃至住院、外出住宿登记等,都要填写“个人成分”。1951年是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始,出现了新词“脱裤子”“割尾巴”,用以针对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知识分子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又改称“洗澡”。

爱人”一词,表示夫妻之间的互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的城市人流行称呼配偶为“爱人”。在解放前,这个词本来用于指称为了革命事业而共同奋斗又具有爱情关系的男女同志,后来在解放区用以指配偶。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词在全国范围迅速流行。

最可爱的人”一词源自朝鲜战争。中国派出志愿军赴朝抗美援朝,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写下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从此成为志愿军战士的美称。

在50年代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还出现了“全国粮票”和“大锅饭”等新词。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大锅饭”一词与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1958年的“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2)20世纪60年代的新词新语

60年代的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自然灾害使得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的生活更加节俭,身上的衣服往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出现了一批和“红色”有关的词汇,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红色的。还有与红色相关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豪情和革命斗争,如“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革”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红卫兵”则大部分由年轻的学生组成,是“文化大革命”的践行者,对“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那些戴上印有“红卫兵”三字的红袖标的人,就可以免费坐公共交通工具到全国“串联”(“串联”一词为“文革”词语,来源于1966年中央“革委会”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此外还出现了“赤脚医生”一词,“文革”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知青”和“上山下乡”运动联系在一起,事件源于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于是“上山下乡”的运动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起来。

(3)20世纪70年代的新词新语

如果说70年代上半叶“革命热情”还在如火如荼进行,到70年代末便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70年代的中国马路上基本上都是非机动车,市场上基本没有棚子,海报宣传基本上都是控制人口,城乡的生活基本相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四大件”,指“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这是70年代中国人结婚的标准。

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于是“回城”一词流行开来。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也就成了当时的一个流行语。此外还有“打鸡血”,70年代初期,一种将鲜鸡血注射进人体的“奇效”疗法蔓延全国,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人的亢奋、好斗。“马尾巴的功能”一词出自“四人帮”授意炮制的电影《决裂》,片中有位老教师大讲马尾巴的功能,用以嘲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不切实际。"家庭妇男"一语指在家庭中承担过多家务劳动的丈夫,多用作男人的自嘲。这个词的产生与政治生活有关。70年代不少单位“停产闹革命”,许多男人待在家里无事做,便学会了做家务。“家庭妇男”一语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4)20世纪80年代的新词新语

80年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裕起来,人们开始看录像,看影碟,看港台电视剧,甚至有了夜生活。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放映厅里都设有“加座”,即在靠近走道的那个座位旁加一个可以翻落的小椅子。中国影片迎来了第一个票房高峰期。“牌子”一词开始出现,它是品牌的俗称,用于指服装等商品的商标。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老百姓没有品牌意识,改革开放之初,从香港等地走私进来的品牌服装让人大开眼界,于是穿“有牌子”的服装成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由于改革开放,鼓励在职职工“下海”自谋职业,不少人开始“停薪留职”,即单位停止支付薪水,但保留职工的职位或者工作关系。20世纪80年代又有了“留学潮”,老百姓戏称为“洋插队”。之后“洋插队”一词就渐渐流行开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万元户”基本上成了个体户的代名词,也就是这些人,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暴发户。

(5)20世纪90年代的新词新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汉语新词的数量急剧增加,进入了汉语词汇量增长的高峰期,这是历史的必然。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对时代最真实和最真切的记录,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是新词激增的主导原因。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新词新语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归根到底是经济活动决定的。据统计,新增词语中,一半以上属于财经类词汇。从本质上来说,这和经济领域里的变革密不可分。从1992年开始,经济改革走向了完全市场经济的模式,中国人已经开始接触日益活跃的经济新生活。伴随大量经济新事物的出现,产生了数量极其惊人的新词,如“按揭、标王、彩信、三资、召回、剪刀差、瓶颈、蓝牙、补仓”等。

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活跃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新词产生的非常重要的源头和动力。90年代以后,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迎合了世界的潮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开始非常迫切地要求把中国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这种双方面的要求刺激90年代以后对外贸易迅速攀升,而由此产生的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和活跃,大量外国名词被直接或者间接地引进,成为新词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既包括像“APEC(亚太经合组织)、MBA(工商管理硕士)、PC(个人电脑)、CD(激光唱片)、CEO(首席执行官)”这些直接引进外语的缩略语字母词,也包括“托福、派对、黑客、雅皮士(指西方国家中年轻能干有上进心的一类人,他们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直接翻译外语的新词,同时还有通过意译引进的大量外语词汇,如“白领、博士后(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较好的研究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在最初基金资助的20人中有4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故人们称之为‘博士后’。1985年7月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正式确立)”等等。

(6)21世纪以来的新词新语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购物方式和发表言论的方式,从博客、空间、论坛到微博、QQ、朋友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最受网络影响的莫过于大量新词新语的涌现。

2010年11月10日,网络用语“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同年“给力”一词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在海清的小品《美好时代》之后,主持人朱军曾问大家“刚才的小品给力吗”,得到了台下的一片欢呼。“给力”一词在我们的粤语、厦门话中早就出现过,其广泛流行来源于日本动漫中文版的台词“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此后得到网民的广泛传播,在世界杯期间广泛应用成为网络热门词语,“给力”也就成为了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而在2012年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则收录新增词语近3000个,增加单字600多个,其中收录了“团购、给力、雷人、云计算、微博、潜规则、山寨、PM2.5”等热词,可见这些新词新语的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这些词语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新变化和人们的新观念。有记录当代社会生活的,如“落地签证、低碳、北漂、草根、闪婚、月光族”等;有反映新鲜事物的和时下新的生活方式的,如“播客、微博、云计算、首付、拼车、团购、减肥、塑身、自驾游”等;有增加新意义和新用法的,如“宅、奴”等。

这一时期的新词新语也反映出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普遍关注,如“躲猫猫”是因看守所人员给出嫌疑人死亡原因有玩躲猫猫的嫌疑而得名;“楼脆脆”则是因上海一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整体倒塌而得名。“躲猫猫、楼脆脆”等流行语反映出大多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对某一公共事件的最真实的情感,在社会舆论监督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对新词新语的划分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层次,有时候很难确切地判断某一个具体的词究竟什么时候产生。有些词开始的时候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或人群中流行,因为某个机缘进入全民词汇,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新词。当然也有一些新词的寿命很短,流行一段时间就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如“大周末、倒爷”。对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美国学者布赖特(J.B.Pride)曾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的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可以说新词新语已俨然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它随着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的产生而产生,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新词新语的主要来源

(1)吸收外来词

所谓本土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特有的本民族的词汇。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本土词和外来词,除非这种语言与世隔绝。例如,日语的外来词特别丰富,除了早期借自汉语的词语外,还有大量借自英语、荷兰语、德语的词。英语的外来词也很丰富,有的借自法语,有的来自拉丁语,有的来自汉语,如tea。

这里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借用方式。一种情况是,有的词,从甲语言借给乙语言,又从乙借给丙……好像在周游列国。如“沙发”一词,本是阿拉伯词语,它借入法语,又从法国借到英国,汉语又从英语中吸收了该词。另一种情况是,有的词从甲语言借给乙语言,经过一段时间后,甲语言又从乙语言把这个词借了回来,该词语好像归侨一样。如粤语方言“大【dai】风”,它首先借给了英语,出现了“typhoon”一词,汉语又从英语中吸收了该词,于是有了“台风”一词。

在外来语言中,我国使用英语最多,因而英源的外来词也很多,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外语字母组合或外语词缩写。例如“CI(企业形象)、OA(办公自动化)、UFO(不明飞行物)、MTV(音乐电视)、IQ(智商)、CD(激光唱盘)、WTO(世界卫生组织)、KTV(提供卡拉OK设备的娱乐场所)、XO(一种上乘的白兰地)、NBA(美职篮)、CBA(中职篮)、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作为学习、工作和研究的常用工具书,都积极地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字母词。

外语字母与汉语语素结合。例如“BP机(无线寻呼机)、AA制(消费结账时各人平摊或各算各账)、e时代(电子互联网时代)”等。而“卡拉OK”,一词比较特殊,因为它是两种外语的组合,“卡拉OK”一词音译自日语,“OK”使用了英语字母。

音译外来词。例如“的士、巴士(大巴、中巴、小巴)、麦当劳、肯德基、乐百氏、丁克、敌杀死”等。

音译加汉语语素。例如“呼啦圈、桑拿浴、迷你裙”等。“的士”是出租汽车,香港人把乘出租汽车叫作“打的”,随后由南及北传入大陆内地,但与此同类的“巴士”不能说成“打巴”,可见此法不具普遍性。

汉语外来词是有时间层次的,如“葡萄、苜蓿、琉璃、石榴、琵琶、狮子”等是在汉代引进来的外来词;“尼龙、麦克风、沙龙、咖啡、海洛因”等词是在“五四”以后传入我国的;而“卡拉OK、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BBS(电子公告牌)、CD、CEO(首席执行官)、VIP(贵宾,高级用户)、CIO(首席信息官)、IC卡(集成电路卡)、DIY(自己动手做)、IQ(智商)、EQ(情商)”等则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

(2)吸收方言词

有些只是在方言地区流行的词汇由于某些原因进入到了普通话中。近年来在流行语榜单上独占鳌头的“给力”一词,曾一度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在“给力”大规模流行以前,许多方言中早已存在相似的词和用法。在粤语中“够力”一词可以表示“有本事,有力气”,厦门话中可以表达“十分厉害”的含义,比如“小杨真够力”;南宁平话中,“够力”也有类似的含义,比如“渠够力啊,一年就捞了十几万”。这种用法还出现在柳州和海口等地。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例子中,“够力”的意义和用法和流行语“给力”完全一致,全部可以用“给力”替代,并且在这些地区,两个字的读音也往往十分相近,难以区分。此外,粤语中还有“够劲”一词,表示“带劲,能引起兴致”,比如“这场球赛真够劲”。这个词在官话区也有出现,济南话里可以表示“事情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如:“夜来的演出真够劲!”这些用法来自《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和《汉语方言大辞典》。

侃”一词过去在普通话中基本不用,成语“侃侃而谈”、惯用语“侃大山”等是作为语素来使用的。它源自北方方言,近年来使用频繁,并且除了可以单独使用外,还与别的语素组合构成越来越多的词,例如“神侃、胡侃、乱侃、能侃、侃家、侃爷”等等。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有《侃球时间》专题节目。

老公”这个词本属南方的一个方言词,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经常使用。作为纯方言词产生时间已经久远,但被普通话吸收只是近些年的事情。从它自身的结构和与别的词的关系看这个词有以下几点好处:

沿用了人们口语中常用的虚语素“老”,符合汉族人的习惯,说来特上口;

使用了实语素“公”,标明了所指称对象的性别为男性,表义很明确;

使多年来没有很好对应的“老婆”一词有了对应词(或叫对称词),二者从构词到表义都相呼应。

因此我们觉得它是指称丈夫的最好的口语词。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夫妻”称谓对照表

A

B

C

D

E

F

G

H

丈夫

先生

男人

当家的

对象

爱人

老公

妻子

太太

女人

做饭的

对象

爱人

老婆

 

夫妻”的别称尚有许多,这里只是举出经常使用的几组例子。根据此表可以看出,除了B组使用历史比较长,称说也不会产生歧义,是标准的普通话词语外,A、C、D、E、F、G六组的表义都有局限。其中A组是古语词,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可以单用,而口语除了二者连用外一般不再单用;C组中“先生”是多义词,可以泛指男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性别不限),还可以特指教师、医生、管账的或者算命的等等;D组两个词均有泛称和特称问题;E组两个“的”字短语内的述宾短语各指明了其主要作用,但明显有男尊女卑之嫌;F、G两组均有指代不明的时候。H组克服了上述几组的缺陷,所以是最好的对称词。

此外,“靓、爽、帅、哇噻、靓丽、买单、爆满、火爆、理念、生猛、熵油、搞掂、摆平、搞定、敲定、糙哥、帅哥、靓妹、写字楼、发烧友、追星族、太空水、精品屋、连锁店、大哥大、随身听、情侣装、大姐大、炒鱿鱼”等都曾经是南方方言词语。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在语言上特别是词语使用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感召力,加上影视作品的影响,使得这些词语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当然北方方言词也有许多被普通话吸收的词汇,如源自北京方言的新词语“帅、棒、练摊儿、火、宰人、腕儿、大腕儿、款儿、大款、爷、款爷、开涮”等。

(3)吸收专业词

由于近年来高科技和电脑行业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这些行业的一些专业词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

例如“纳米”本是长度单位,为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现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一系列和纳米有关的词语涌现出来,比如说“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纳米银”“纳米管”等。

硬件、软件本来指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现在“硬件”泛指用作生产、科研、管理经营中的设备等特质条件,而“软件”则泛指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

另外,像“克隆、基因工程、基因技术、基因食品、上网、网民、网吧、网虫、宽带网、多媒体、断层、软着陆、冷处理、热定型”等也都是吸收专业领域的新词语。

(4)原有词增加新义

词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发展变化从外部看数量有增减,从内部看语义有转换,而某些语义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又相当于新词语的产生。

例如“围城”这个词追根溯源的话应属外来词,但现在从构词方式到语素表义各方面看都是汉语词。它最早出自法国谚语,现代大作家钱锺书的长篇小说用它作标题后,在中国广为流传,特别是拍成电视剧播出后俨然已成为“婚姻”的代名词。

绿色”,本来属颜色的一种,现在被赋予了无污染的含义,与其相关的“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绿色植物、绿色服装”等词语层出不穷。

(5)词缀化产生的新词

所谓词缀化是指作为词或词根的原词汇意义逐渐虚化,在构词中产生了附加意义的倾向。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批由派生得来的新词新语顺时产生。而由词缀化产生的附加式合成词正是这种新词新语的代表之一。

如“被离婚、被就业、被自杀、被代表”,引发了“被……”热潮,意义上一般以负面为主,单独做谓语,后不能加别的成分。诸如此类,还有“零”系列的“零增长、零突破、零事故、零投诉”等,“××体”系列的“梨花体、撑腰体、淘宝体、凡客体”等,“小”系列的"小清新、小文艺、小唯美、小优雅”等,“微”系列的“微小说、微电影、微表情”等,“××控”系列的“萝莉控、大叔控、高跟鞋控、碎花控”等。

此外,“门”其本义指实际意义上的门,经过比喻,作为词缀而言指的是一类社会事件,而且多指丑闻或者其他不好的新闻事件,如“虎照门、泼墨门”。“热”作为实词来讲之温度高,作为类词缀,它的意义虚化,指某类事物比较流行,如“旅游热、滑板热、穿越热”。

罗常培先生认为,信息传递的第一个要求是准确无误,第二个要求是省时省力,合起来可以称为效率原则。21世纪是个讲究速度、效率的时代,为了配合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语言也越来越简练、明快。而词缀化无疑是这种高效的代表。况且,中国人自古就有言简意赅的优良传统。类推成词是指构词规则不变,只需改变不同的语素。这样“套公式”经济、简省。比如我们把“冒牌仿制的”称之为“山寨”,如“山寨机、山寨新闻联播”等,帮助我们省了好多字而且表意很明确。这样的还有“化”,如“科学化、现代化”,一个字就说明了渐变的过程。这种本来繁复的社会现象用一个词缀(类词缀)来表示,简单准确,符合经济、简省原则。

3.新词新语的特点和作用

(1)新颖性

新颖性是新词新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有的是采用了一个新形式(如“闪客、驴友、负翁”),有的是具有了一个新意义(如“下课、版本、抢手”),有的是具有一种新用法(如“挺、顶、八卦”),有的是从局部使用走向全民通行。它们的出现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是新词新语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决定新词新语命运的关键因素。

(2)幽默性

幽默性是新词新语的又一特征。例如,“粉丝”是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是指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简称“粉”或“迷”,“钢丝”是粉丝中的铁杆支持者。“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特困生”用来指那些爱睡觉的学生。再比如源自鲁迅作品中的“三味书屋”,现被用来指乱糟糟又有各种味道的男生宿舍。这些词无不充满着幽默的情感色彩。

(3)衍生能产性

这一特性具体表现为词语衍生的族群化特征,也是词缀化构词方式产生的结果即以现有词汇的某个词语模式为基础,进行类推、更换部分语素而成族群地衍生新词新语,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语族。

例如,从最早的“黑客、博客”到后来的“红客、播客、维客、朋客、闪客、极客、刷客”等。再如“酒吧”的“吧”,本是汉语从音译英语“bar”而引进来的借词,此后又用它创造了“网吧、书吧、茶吧、氧吧、说吧、话吧、吧台、吧女”等。由“的士”的“的”构成了“摩的、面的、飞的、打的”等。由“水门”的“门”构成了“拉链门、白水门、安然门、情报门、高丽门、奶粉门、艳照门、虎照门”等。由“国际互联网”的“网”字构成了“网民、网虫、网恋”等词。由“打工族”的“族”构成了“追星族、月光族、背包族、啃老族、地铁族、北漂族、负翁族、酷抠族、草莓族、跳蚤族、彩虹族”等。另如“×虫、x霸、黑×、零×、绿色×、×工程”等成族群产生的新词新语,比比皆是。常常是一个新词语的出现便带动产生了一个词族词群或一批词语,从而使新词语的产生呈现批量化、类型化衍生的态势,这体现了新词语衍生能产的特点。

(4)通俗性

新词新语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并快速地被人们接受,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一些被广泛运用的新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它们不像一些文绉绉的文言用语,也不像生硬的政治用语,需要去理解、探究。所以通俗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词新语迅速发展的基础。所以新词新语一旦形成,便受到了无数人追捧。特别是从网络或者从方言中吸收的新词新语,能被人们,特别是密切关注网络的青少年所广泛应用。其使用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而是从不同方面深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领域、国家政策、教育界、医药界等。像2014年的新词新语“蛮拼的”和“点赞”甚至出现在了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原文如下:“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5)适时性

许多新词新语都是某一社会热点现象的反映。如前文提到的“躲猫猫”和“楼脆脆”都反映了当下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此外还有“蜗居”一词,形容中国高学历、高智商但低收入的聚居群体;“蒜你狠”是源于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100倍,超过肉和鸡蛋的社会现实。这些新词新语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并通过词语形象生动且准确地表达出这些事物或概念的内涵。

新词新语的创造和运用一方面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但另一方面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使得普通话语词量大增,特别是一些缺乏理据性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负担。但无论如何,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都会利用自身的协调机制,不断地利用新词新语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4.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1)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

新词新语大量涌现,并且能够安营扎寨,有深层的社会背景。伴随社会进程的加速,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些必然导致新词新语的产生。人们知识水平在提高,不少专业术语逐渐通用化,这也是新词增加的社会因素。此外,改革开放后我国国门逐渐打开,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增加了与外界的接触,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事物随之涌进国内,这种影响连绵不断,中西结合,融会贯通,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于是一批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大量外来词进入汉语。

(2)语言系统方面的原因

新颖生动、简明准确、符合现代汉语构词规律以及语音语法特点的新词新语生命力较强。词汇系统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法的系统性以及汉字的表意性都是新词新语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词汇系统的组合关系直接导致了一些词语新用法和新形式的产生,例如“双赢、三赢、双输”等;聚合关系的类推作用产生了“x嫂、x的、×霸、×族、×客、x门”等成族群的新词新语。此外,汉语语法的系统性以及汉字的表意性,也必然导致许多音译借词向意译词流变,还会引起词汇系统的再度变化。

语言的经济原则、复音化趋势及韵律机制的作用。语言的经济原则作用于词汇系统,要求对其成员的形式及数量进行精简,促使一批多音节词进行缩略(或再次缩略)而成为新词语,例如“三个代表、三优一学、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现代汉语复音化趋势及韵律机制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在创制新词语时大多采取双音节形式,同时诱导大量多音节词语以缩略的方式向双音化靠拢,这样就产生了一大批缩略式的新词新语,例如“特首、软件、双规、考研”等。此外,利用语音上的谐音原理,也成为音译借词和仿造词语的主要生产方式(如谐音造词),例如“伊妹儿、伊美尔、伊眉儿”等。

修辞方式的作用。修辞方式是促成类推造词、仿拟造词、旧词“复活”“新用”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出于某种修辞目的的言语方式往往会转化为一定的言语模式,这种言语模式一旦在交际中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并被多次模仿和引用,修辞活动的思维模式就会因此而凝聚到语言的词汇层面之中,这样就促使了大量仿造词语、旧词新义、旧义新用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例如,用比喻修辞创造的新词“笨鹅(比较笨但又可爱的女生)、大虾(网络高手)”等。用借代修辞造的新词“大墙(监狱)、擦皮鞋(拍马屁)”等。用反语修辞造的新词“极品(浓妆艳抹看起来很恐怖的人)”等。

(3)人类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

趋新求异的心理

喜新厌旧、标新立异是人类的本性,特别是在当今崇尚展示自我、追求塑造个性的社会中,表现在语言词汇上,便是个性化的用词。例如用“酷毙了、帅呆了、玉米、凉粉、伊妹儿”等。追求简捷也是人类的共性,大量的缩略式新词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例如“入世、非典、博导、环评”等。数字语、拼音语也是这种心理特性的积淀,它们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用词原则,可以说是一套全新的交际语。同时,几个数字或字母就表达了一个长句的句义,满足了人们这种崇尚简洁的心理需求。如:“765(去跳舞)、740(气死你)、0837(你别生气)、PLMM(漂亮妹妹)”。

模仿从众的心理

调查发现,模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而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超女”一词引发了“抄女、炒女、钞女”等。“×奴”被仿造出“车奴、房奴、卡奴、证奴”等。一方面,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了追逐新潮,创造流行词语;另一方面,当看到、听到另一些有独创、有个性的其他说法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理,因最初的新鲜感而模仿,继而又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这种现象在不断扩大、蔓延。例如几年前人们称有钱的女士为“富姐、富婆”,称有钱的男士为“富翁、富佬”,到现在人们又创造性地发展出了“负翁”一词。当“大款”一词流行起来以后,有人加以创造性的结合,将有钱的女士改称为“款姐”,将有钱的男士改称为“款爷”,并把有钱男士的老婆称为“款太”,这些称呼逐渐泛化,甚至扩大到全国各地。

放松减压的心理

现代人压力大、烦恼多,为了寻求愉快、轻松的感觉,人们喜欢采用幽默调侃的词语。例如,我们在娱乐节目中常常听到主持人幽默地称呼某位明星的追随者为“粉丝(fans)”。“粉丝”是音译,但是这种戏称增添了幽默、喜剧的色彩,令人轻松、愉快。

(4)文化传播方面的原因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网络、电话、媒体等新型交流工具的出现、热用与迅猛发展,使得新词语的产生与传播加速。人们在资源共享上途径越来越多,信息传递的速度也越来越便捷。因此,新词的出现到流行,周期逐渐缩短。港澳台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影视文化、商业文化发展迅速,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好奇心,为了推销产品,他们在广告制作、宣传中,力求使用时尚、新奇的词语,以吸引消费者。另外,较之内陆,这些地区的传播业相当发达,因此,他们使用的新词新语传播领域更为广泛,很容易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词汇。

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是每一种语言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且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越是发达,其创造和吸收新词新语的量往往也就越大,我们汉语的发展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规律。同时,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密切注意到语言的发展动态,辩证地看待新词新语,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好新词新语,从而使我们的言语表述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更具有适时性和现代感。

(选自《语言文化十五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节)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