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教师用书】

在这几个专题拓展活动梳理、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提炼、总结准确锤炼词语的心得体会,研读一部自己喜欢作家的作品,探究该作家词语使用的艺术特点,以语言札记或者以小论文的方式呈现,就言之有物、水到渠成了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教学设计: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教学设计

 

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在词义梳理的基础上,辨析词义的不同用法,从而准确选用恰当合适的词语,培养遣词炼字的能力。

 

学习情境1:学生结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中对词语的修改和分析《孔乙己》中词语锤炼的范例,讨论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体会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功力。

【范例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脊背),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明确】“梁”的一个意思是物体中间隆起呈长条的部分,如“鼻梁”“山梁”,虽然在词典中“脊背”与“脊梁”的意思相同,但比较起来,这里“脊梁”比“脊背”更加形象、准确。“后身”所指范围比较广,而“窍”指窟窿,从“后窍”喷出烟雾显然比从“后身”喷出更加准确、生动。烟雾,用“一股”来修饰,只能表现出烟雾的形态,但鲁迅这里是想描绘出斑蝥放屁的情景,用“一阵”,表现出烟雾不可能马上消失,会在空中弥漫一段时间,一个小场景便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范例2】(孔乙已)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已》)

【明确】一“排”一“摸”,这两处细节细腻、生动地传达出孔乙己不同的心理和境况,值得玩味。“排”带有一种优越的气势,表示自己分文不少,是个规矩人,与短衣帮们不同,但此时,孔乙已正处于无端受人讪笑、嘲弄,很窘迫的境地,他用表面的镇定、从容、装阔气来应对嘲讽和攻击,心理上的自我“优越”与实际的拮据穷酸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孔乙已的可悲可叹。“摸”则有从口袋往外挖出的意思。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肉体到精神,都遭受极大的摧残和打击,陷入穷困潦倒、已近末路的悲惨境地,只能“摸出四文大钱”,与前文“排”形成鲜明对比。

 

学习情境2:学生结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范例,讨论作家如何做到词语搭配恰当。

【范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明确】长久的岁月中,因为遭受风雨霜雪的侵袭、异物外力的破坏,琉璃表面被损坏而变得斑驳,“剥蚀”的既是外在的形貌,也是内在的“浮夸”;“朱红”本是鲜亮、浓烈的颜色,逐渐褪色而暗淡,“淡褪”的既是色彩和光华,也是“炫耀”的气质;坚固的高墙也没能抵抗住岁月的磨砺,一一“坍圮”;“玉砌雕栏”,往日的精致、高贵,最终依然“散落”得七零八碎……每一处词语搭配都很妥帖,恰切,凸显出沧海桑田之后的平淡、沉静,也表现出“我”面对不幸,痛苦迷惘后渴望淡然、洒脱面对生活的复杂心境与心路历程。

 

活动1:组织学生讨论,除了加点词外,《我与地坛》的范例中还有哪些词语运用特别精彩之处,探究这些词语运用的效果。

【明确】除了动词的灵活运用外,形容词的使用也很特别,通常写琉璃一般用红黄蓝等形容词,写“朱红”会用“鲜艳”“耀眼”等。本文却用描写人的作风的词“浮夸”“炫耀”。并不是简单的移用,而是表达作者目睹之后的主观感受,对“琉璃”“朱红”所代表的喧嚣与热闹的厌弃,曲折反映了作者失魂落魄后渴望安宁与沉静思考的心境。

孤立地看,这样运用词语可能造成语病,然而一旦它与特定的语境相联系,可能不但无语病,说不定还是绝妙的佳句。让学生明白要有语境意识,在具体的上下文中理解和运用语言,选择和锤炼词语。

 

活动2: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者课外阅读的文本中梳理一些运用比较生动的词语,讨论恰当运用词语的常见方法。

【学生活动示例1】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

【明确】石榴籽是一种浆果,具有多室、多籽的特点,籽与籽之间排列紧密、均匀。习近平同志运用“石榴籽”比喻民族团结,非常生动、形象、贴切,这个比喻要求各民族兄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既要紧紧地,又要实实地,还要巧巧地抱在一起。

一要抱得紧。石榴籽一个挨着一个,紧紧地贴在一起,是一个紧密无间的整体。各民族兄弟必须像石榴籽一样,心连心、心贴心、心交心,不仅要有紧密的经济合作,而且要有密切的思想交流、文化沟通、民间往来。

二要抱得巧。石榴内部的籽均匀分布、均匀生长,每一颗籽都有独立发展空间,是一个紧密有度的整体。各民族兄弟必须像石榴籽一样,自觉尊重各民族习惯、习俗、文化,尊重多样、尊重差异、尊重历史,做到以各自舒适、得体、适度为基础,既不强加于人、硬施于人,也不自以为是、自我膨胀。

 

【学生活动示例2】

看祥子没动静,高妈真想俏皮他一顿。(老舍《骆驼祥子》)

【明确】形容词“俏皮”活用作动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朱自清《荷塘月色》)

【明确】直接运用古诗中的词语。

 

【学生活动示例3】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女生之多艰……后来,……干脆根据这句话,整理出了男人长相的几个档次:丧权辱国;闭关自守;韬光养晦;为国争光;精忠报国。

随着对形势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也随着自身条件的恶化,我的审美标准开始了全面溃退,从精忠报国退到了为国争光,从为国争光退到了韬光养晦。举目四望,不能再退了。我毕生的理想,就是找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他就那么随便一帅,我就那么随便一赖,然后岁月流逝,我们手拉着手,磨磨蹭蹭地变老。现在,一个理想主义者,已经退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再退,就成了卖国主义者了。做人还是要有底线的。当然了,如果对方思想很帅,性格很帅,钱包很帅,我还可以咬咬牙,退到闭关自守的标准,不过这已经是极限了。丧权辱国?有你这么砍价的吗,我说?我就是中关村卖光盘的,也得有个成本价吧。

(刘瑜《瞧瞧那帮男留学生》)

 

学生的这三组示例,第一组,“石榴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民族关系。换作另外的名词,达不到这一比喻的效果。这是修辞中词语的选择。第二组,“俏皮”“田田”,活用词语或直接引用古诗词中的词语,语言表达非常典雅。这是语言的灵活运用和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第三组把原来形容国际关系的词语用来形容男留学生的颜值,语言表达更幽默,这是有意变换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进行移用。

 

活动3:学生讨论这些语言规律,反思自己的写作实践,然后组织学生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整理相应的例子,在班级展示交流。

【学生活动示例】

总有许多东西拿在手上,犹豫着要不要扔掉,而时光就在这时被悄悄折进了书页。

(学生习作《生存状态》)

夏天是闷热而又漫长的,仿佛拖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走得缓慢而又无力。

(学生习作《夏天的故事》)

他不断掂着装钱的碗,仿佛想用那硬币的声音绊住路人的脚步。

(学生习作《一瞥》)

世上几乎没有不吵架的夫妻,我的父母本着“感情越吵越好”的思想,坚持“小吵怡情,大吵伤身”的原则,多年来一真坚持不懈地奉行“常在家吵吵”的做法,将他们俩带上我一个电灯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年纪还小时,父母控制脾气的程度还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由小规模斗嘴到大规模战役的情况时有发生。

(学生习作《执手,偕老》)

学生平时没有锤炼语言的感受,没有对锤炼语言的追求,即便有些词语用得很恰当,也都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在明确的语言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这几组学生从自己习作中梳理的实例也都呈现出丰富的修辞手法或词语移用现象等。通过这样的梳理,能够使学生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性和自信心,提高探究语言、运用语言的自觉意识。

 

活动4:组织学生根据对词语运用规律的探究,分组梳理一些真实的经典语言情境,把里面运用恰当、精妙的词语去掉,然后互相交流,探究如何运用合适的词语让相应句子的表达更加艺术。

【学生活动示例1】请同学猜想原作者选用了什么词语,说说理由。

小菜初上市来,叫卖的声音是________的。(杨吉甫《石子》)

【明确】新鲜。对这个词语选择的评价:

东方式的新鲜。——【瑞典】马悦然

这让人十分惊讶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他是用心去感触生活的,因此,新鲜的小菜,让小贩的叫卖声也变得新鲜了,让诗句也变得新鲜了,让我们读诗时的心情也变得新鲜了。——朱兆瑞《微型诗大师杨吉甫》

 

【学生活动示例2】

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一天,他正在写诗,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________了!”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纠正道:“不对,应该说‘花谢了’!”小孙女坚定地抗议:“花真的是________了,花就是灯!”他一听如五雷轰顶一般,惊愕得哑口无言。

【明确】灭。多半是孙女每天从关灯灭灯的现象,懂得了灭的含义:灭就是失去光亮,所有看得见的美好的东西都由于“灭”而顿然消失。灯和花,就她的感觉来说,都是一种亮丽的存在。孤立地看,一个句子可能是病句,然而一旦它与特定的语境相联系,可能不但无语病,说不定还是绝妙的佳句。要有语境意识,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选择锤炼词语。这大概就是萨特说的那种“处于自然状态的、尚没有人使用过的语言”。

 

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学生主动选择、锤炼词语的意识,反思、总结自己写作时候遣词造句的经验,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独特性。尤其是学生自己填出来的答案跟文本原来的用词之间吻合程度越高,越能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

 

2.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通过对词义的梳理,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探究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感情的语言表达艺术。

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拿来主义》的两个语段中加点的词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强烈感情色彩。

【范例1】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美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鲁迅《拿来主义》)

【明确】“染污”“孱头”“昏蛋”“废物”,都是带有非常鲜明的贬义色彩的词语,直接表露出鲁迅对这三类人的鄙视和愤怒。一些中性词,在上下文语境中也带上了感情色彩,如“徘徊”“勃然大怒”“美慕”“蹩”等,这些词活画出三类人的动作和心理,透露出强烈的讽刺意味。还有一些原是褒义的词语,其感情色彩在特定语境中也发生了转换,比如,“欣欣然”,本是表现喜悦之情的褒义词,而“欣欣然地蹩进”却带有强烈的讽刺、鄙视意味。这个“蹩”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缺乏形象感,过于平淡;“踱”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形象不协调;“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和猥琐,再加上“欣欣然”,活画出“废物”见到鸦片情急、贪馋、丑态百出的样子。

【范例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明确】“鼓吹”指宣传提倡,也略带吹嘘的含义,“吝啬”指过分看重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这两个词本来都是贬义词,用在此处,表达出作者对于“拿来主义”的鲜明态度,幽默而坚定。

 

活动1:因为此类语言现象在课文中很普遍,组织学生分组从课内外文本中搜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运用实例,并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示例】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想北平》)

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孙犁《亡人逸事》)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汪曾祺《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

【明确】通过这些经典文本的品析,感受老舍先生的自然,孙犁先生的平和,鲁迅先生的尖锐,汪曾祺先生的飘逸,体会名家通过词语来展现娴熟的情感表达艺术。

 

活动2:词语的感情色彩不仅强烈,有时候也会发生转化,这种语言现象在教材中也很丰富,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范例,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示例】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说他们的打扮很难看,不务正业,固守着清朝的陋习。

 

活动3:通过前面语言活动的梳理、讨论、交流,学生逐渐培养出选择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梳理一些语段,进行填词游戏,通过语言活动感受不同的词语表达出的不同感情色彩。

【学生活动示例】要求在空格处填入准确的词或者成语

(页面显示结束,请下载原文档,查看全部内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