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选自《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词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词汇

吕叔湘、朱德熙

 

1.词义

说明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字典的事。如果有一本好字典,我们这一段讲话就可以不必写,只要告诉大家去查字典就行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旧有的字典多着重古语的解释,活在口头的现代词汇反而忽略了。有些新编的字典虽说注意现代词汇,但是解释也还不够精密,不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在目前,要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可靠的办法还是自己平时留意体会。下面我们举出用词应该注意的几件事,供大家参考。

【词义含褒贬】叙述同一件事,两个人的立场不同,说法也就可以不同。比如事实上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帝国主义者却硬说是他们帮助了中国。在这里,两种立场相反的人用两个不同的词(“侵略”和“帮助”)去说同一件事,用意就完全不同。有很多词看来很相像,可是有的带赞许的意味,有的带贬斥的意味,有的是中性的,界限分明,不容混淆。用错了就可能闹很大的笑话或者犯很大的错误。例如:

(1)所以表现在作品里,歌颂的是人民,诽谤的是鬼子、汉奸和地主。

毫无根据地攻击别人叫作“诽谤”。我们攻击“鬼子、汉奸和地主”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把我们的攻击称为“诽谤”的不是别人,正是“鬼子、汉奸和地主”。跟“歌颂”相对的词是“诅咒”。

(2)应该说,北大师生代表大会的收获,是超过最初的预期的,基本的症结就在于吸取了人民代表会议的经验,发挥高度民主,并正确地运用民主集中制来解决可能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症结”是一个文言词,原来是“病根”的意思。因此它只能用于含有贬斥之意的事例,如说“彼此不团结是工作做不好的症结所在"。本句应该用“关键”或“原因”(如果用“关键”,就不能再说“基本的”了)。

(3)艾德礼和贝文之流还说自己是英国劳动人民的朋友和庇护者。

“庇护“含有“偏袒”的意思。这一句是把“庇护”与“保护”用混了。

(4)我的能力虽差,但是只要努力学习,把持时间,仍是有希望的。

把持”是带贬斥意味的词,如说“贪官污吏把持政治”。这里该用“把握”。

 

【大词小用】词的意义有大小、轻重之别,常见的毛病是“大词小用”,这等于用杀牛的刀杀鸡,有点不伦不类。

(5)家庭制止我参加文工团。

(6)每天下午五点到六点是同学们运动的期间。

(5)的“制止”该用“阻止”,(6)的“期间”该用“时间”。

 

【单音词与双音词】一般地说,双音词的意义比跟它相当的单音词的意义抽象些或是郑重些。

譬如“歌唱”并不等于“唱”,却与“歌颂”的意义近似,如说“歌唱毛泽东”。

(7)我们进入大殿,迎面是一尊弥勒佛。

(8)从火线上下来, 一连睡眠了十二小时。

(9)观望火车前进。

(10)把战争形势、解放军的生活及积极动员参军的模范事实,使用图画把它表现出来。

(7)该说“走进大殿”(比较“我军进入西藏”);(8)该说“睡了十二小时”(比较“睡眠不足");(9)该说“看着火车前进”(比较“观望不前”);(10)该说“用图画表现出来”(比较“使用大兵团作战”;又原句的“把它”跟前面“把”字重复,也应删去)。

 

【指人与指物】我们只说“他对于新诗很感兴趣”,不说“这首新诗很有兴趣”。因为“兴趣”是只能用于人的(人对事物发生“兴趣”),“趣味”是只用于物的(事物有“趣味”)。

(11)但全国估计有六千万至一万万亩土地受到严重的水、旱、虫、雹等灾,使农业生产感到极大困难。

农业生产”是没有感觉的,不会“感到”。应说“使农业生产遭遇极大困难”。

 

【主动与被动】关于被动式,在第三讲里要详细谈,这里只举一些由于用词引起的主动与被动的混淆。

(12)招展着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高唱着凯旋之歌。

旗帜自己可以“招展”,我们却不能“招展”旗帜,应该说“挥舞”。

(13)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极感动的场面。

感动”的是人,不是“场面”,必须说“令人感动”。

(14)古老的亚洲,束缚着几千年的封建锁链的亚洲……

应改为“几千年来被封建锁链束缚着的亚洲”。

(15)编者在“前言”里说:“希望将来能集中较多的力量,出现一部比较完善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教科书。”

如果说“希望将来出现一部……教科书”,那是通的。但是本句说“希望将来能集中较多的力量……”,这里包含着一个没有说出的主语“我”或别人,那就不通了。因为只能说“一本书出现了”,或是“出现了一本书”,却不能说“某某出现了一本书”。“出现”应改为“编写”。

 

【前后呼应的动词】有一些动词,如“使”“供”“遭受”之类,往往跟别的动词连用,单独用的时候另有近似而不相同的动词。

(16)并把实际情形介绍在下面供乘务员同志一个参考。

供”必须跟别的动词连用,如说“供乘务员同志参考”。本句把“供”与名词(“一个参考”)搭配,前后就无法呼应了。

(17)促进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更加亲密的团结起来。

促进”只能跟名词或作名词用的动词搭配,如“促进生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团结起来"不能当名词用,“促进”应该改为“促使”。

 

【否定与肯定】——

(18)因为身体消瘦,体格不很好,所以对体育没有十二分的兴趣。

十二分”只用在肯定语气的句子里。可以说“有十二分的兴趣”,不能说“没有十二分的兴趣”。本句应该改为“没有什么兴趣”,或“没有很大的兴趣”。

(19)因此,问题一度未能解决。

一度”也只用在肯定语气的句子里,如说“他曾经一度休学”。本句应把“一度”改作“有一时期”。

(20)他把我带到这儿,又带到那儿,参加任何的活动。

我们只说“参加各种活动”,或说“任何活动也不参加”。(只有强调“任何”的意义的时候,才能用在肯定语气的句子里,如“任何工作我都愿意做”。)

 

【分裂双音词】双音词虽然是由两个字拼成的,但是它跟单音词一样,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概念,不能硬把它们拆开。现在常看见把双音词硬拆开的例子。最多的是动词,例如:

(21)我跟同学们游过好几次泳。

(22)无论他演什么讲,总要插上一段“天道”与“人道”的大道理。

游泳”“演讲”原是联合式的词,却硬把它们拆开当作动宾式的词用,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是动宾式的词,就比较容易分裂,例如“一个月理两次发”“离了婚再结婚”。但是也要看习惯允许不允许,“带头”“保险”“示范”之类的词仍是不能任意拆开的。有时候故意把双音词拆开,表示幽默,但必须加引号。例如:

(23)可是最近一年不但没有“创”过什么“作”,就连各位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也读得不多。

 

2.同义词

有些词看上去差不多,一般称为“同义词”。实际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是不大会有的。其间的区别往往很细微,但这正是我们的语言的丰富与精密的证明。我们爱护我们的语言,就应该经常注意词的意义和用法,下笔的时候,要严肃地、细致地加以选择。决断不下的时候,查查词典。下面举一些错误的例子来看:

事实、事态”事实”指既成的事,不能扩大。能扩大的是“事态”。

(1)既不了解情况,又不向我们打听,故意扩大事实。

气氛、印象”气氛”跟“印象”的意思相近,如说“悲惨的气氛”。能够给人的是“印象”,不是“气氛”。

(2)给人一个全厂都投入生产高潮的气氛。

价值、价格”价值”的意思比较抽象,说一件事物“有价值”,等于说它有用处,有重要性,或有意义。对于商品,我们只说“价钱”或“价格”,不说“价值”。

(3)由于会计的精确计算,使我们确定了推销的价值。

秩序、次序”秩序”是就事物的整齐或混乱说的,跟“先后”没有关系。下面这一句里应说“次序”。

(4)讨论的秩序,是先从重工业起,然后及于一般的生产品。

对立、对比”对立”是“敌对”的意思。下面这句里该用“对照”或“对比”。

(5)解放前与解放后两个社会恰成对立

位置、地位”位置”指人的地位,或指事物的重要性,如说“《狂人日记》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场合,也可以用“地位”。但文章篇幅的长短,只能用“地位”,不能用“位置”。

(6)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两编内仅仅占了五页的位置

心理、心情”心理”指人的想法,跟“情绪”的意思相近的是“心情”。

(7)可是人民心理上却显现得更加沉重。

口号、标语”嘴里喊的叫“口号”,纸上写的叫“标语”。

(8)会场上布满了有关完成五月生产任务和四月生产成绩的口号、图表。

发明、发现”创造一种新的事物叫“发明”。有些事物原先就存在,只是大家不知道,现在找出来了,叫“发现”。下面两个例子里的“发明”和“发现”用错了,应对调。

(9)伯凯瑞发明铀的放射性,居里夫妇发明镭锭。

(10)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发现以茶为饮料的始祖。

例(10)的“始祖”也用得不妥,这一句应改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个发明了以茶为饮料。”

期望、希望”期望”是对别人的,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可以对自己,也可以对别人。

(11)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必然热烈地期望担负起这项条文所指示的任务的。

交流、交换”交流”通常跟“经验”连用。对于“意见”,我们只说“交换”,不说“交流”。下句或改为“充分交换意见”,或改为“充分协商”。

(12)经过大会充分交流,共选出劳动英雄任清……等二十名。

发展、增加”下句说“数量发展”,意思也不能算错,但是有点“小题大做”,用“增加”更合于习惯。

(13)新连环画的出版数量正在逐渐地发展。

迎合、迎接”迎合”有“逢迎、讨好”的意思。下句里该说“迎接”。

(14)改造自己来迎合这个伟大的时代。

保障、保证”保障”的意思是说对于已有的东西加以维护,使它不受损害。“保证”是说担保完成一件工作或实现一种理想。

(15)保障黄河不出岔子。

(16)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的文化科学艺术不断发展和繁荣。

化验、检验”用化学方法来检验,叫作“化验”,否则只能说“检验”。

(17)以“血色素对照”化验,已经到了严重的贫血状态。

丰满、丰富”丰满”一般地只用来形容有形体的东西。下句该用“丰富”。

(18)我的生活经验比以前丰满了。

确切、确实”确切”是“准确”“恰当”的意思,如说“把蒋介石比作运输队长是非常确切的”。下句该用“确实”。

(19)确切做到城乡互助。

整个、全部”一个整体的东西,才能说“整个”,如“整个学校”“整个朝鲜”。由许多个体合成的东西,应该说“全部”,如“全部存货”“全部枪支”。如果是人,就用“全体”,如“全体人员”。

(20)为了照顾整个信件的投递速度,目前还不能直送里院。

这类意义相近而不相同的词是非常之多的,这里不能尽数列举,请读者随时留意。

 

3.词的配合

我们常说“用词不当”。一个词如果不是生造出来的,它本身是无所谓当与不当的,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才发生当或不当的问题。譬如“人民空军的雄姿第一次在祖国的天空飞翔”,“雄姿”显然用得不恰当,因为“雄姿”是不会“飞翔”的。再如:“这不是比炸弹还狠心的东西吗?”“狠心”也不恰当,因为“炸弹”不是人,不能说“狠心”。这两个例子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雄姿”和“飞翔”,“炸弹”和“狠心”之间毫无瓜葛,放在一起是“驴头不对马嘴”。

还有一种情形,例如“联系自我批评进行讨论”“站好立场,搞通业务,为人民服务”这两句话意思并没错,但是读起来很别扭,因为通常不说“联系自我批评”,只说“结合自我批评”;不说“站好立场”“搞通业务”,只说“站稳立场”“搞好业务”。这种毛病可以叫作“张冠李戴”。

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还要注意它常跟哪些词配合。造句的时候,要仔细检查相关的词配得是否适当,合不合习惯。下面我们举些错误的例子来看:

谓语与主语不相应——

(1)他的年龄已经老了。

(2)我军由防御转入反攻的过程非常快。

(3)在这些地方灾情开始下降。

(4)帝国主义者认为中国的解放战争虽然胜利、但是财政经济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这种妄想,是可耻地失败了。

(1)连起来可以说“年老”“年幼”,拆开来只能说“年龄”“大”或“小”。(2)“过程”只有“长”“短”,无所谓“快”“慢”。(3)“下降”“上升”都是指数量说的,例如“温度下降”“生活指数上升”。“灾情”不能以数量计,只能说“好转”,不能说“下降”。(4)“妄想”无所谓“成功”或“失败”,只能说“落空”。

(5)给青年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

(6)教会本身招致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传教的中西人士太保守,太狭义,太顽固。

(5)的谓语包含并列的两项“良好”和“深厚”,“良好”跟主语“印象”配得拢,“深厚”却不行,应改为“深刻”。(6)的“狭义”是与“广义”相对的词,不能安在人身上,应改为“狭隘”。

(7)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

(8)利用机械制茶,不但可以提高毛茶山价和资金的累积,并可使出品迅速整齐。

(9)在铁道部号召之下,养路工作也普遍提高了。

(7)“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8)“出品”跟“整齐”配得拢,跟“迅速”却配不拢,应该改为“并且出货可以迅速,品质可以整齐”。(9)应该说“养路工作的效率也普遍提高了”。

 

动词与宾语不相应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类乎‘喝饭’的说法”(1950年5月24日《人民日报》)。这类例子多极了,这里只能挑选少数做代表。

(10)现在同志们都已提出自己的决心,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成为钢铁战士。

(11)我们正在恢复战争的疮伤。

(12)总之,在苏南,地主阶级制造像这一类的罪恶血债多得很。

(13)中国的人民解放了,他们为其他殖民地人民和附庸国人民指出了榜样。

(14)克服各种困难,来建设这破破烂烂长久失修的盐场。

(15)检讨中曾提出不少宝贵意见,更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6)我愿牺牲我的学习,去到社会上服务,来补救家庭这一时的困难。

(17)对实际革命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

(10)“决心”只能“表示”,不能“提出”。(11)“恢复”有“还原”的意思,病好了,我们只说“健康恢复了”,不说“病恢复了”。本句的“恢复”可以改为“医治”。(又,“疮伤”的“疮”应作“创”。)(12)的“制造”应改为“欠下”。(又,“血债”当然是“罪恶”的,“罪恶”二字没有必要。)(13)可以说“树立榜样”或“做出榜样”,不能说“指出榜样”。(14)说“建设破破烂烂长久失修的盐场”,不免叫人糊涂。我们说“建设新中国”,或者说“改造旧中国”,却从不说“建设旧中国”。这里的“建设”也应该改为“改造”。(15)的“促使”的宾语后头必须有第二个动词表示宾语的行为,例如“促使这个计划早日实现”。这句应改为“提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或“使我们对这问题获得进一步的认识”。(16)“困难”不能“补救”,应该说“帮助家庭克服暂时的困难”。(17)的“起了”应改为“有”。我们只说“起作用”,不说“起帮助”。

(18)于是被选为学生会的委员,担任妇女部的责任了。

(19)当地人民群众重新拿起了他们的武装,在山区和丛林中进行游击队活动。

(20)各级政府机关中参加领导地位的妇女那就以千万计。

(21)锻炼身体,提高政治,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18)的“担任”改作“担负”或“负起”就可以跟“责任”连用。否则就要把“责任”改作“工作”。(19)“武装”是不能“拿起”的,能够拿起的是“武器”。(又,“进行游击队活动”不如说“打游击”。)(20)应该说“参加领导工作的妇女”。(又,“以千万计”作“以千计,以万计”讲,是文言,容易让人误会是以“千万”计。)(21)应该说“提高政治认识”。

(22)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23)提高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需要。

(24)他们得奖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他们完成了和超过了自己的生产上的责任。

前两个例子都是一个动词管两个宾语。(22)“节省开支”是不错的,但是“节省”跟“浪费”却配不拢,只能说“减少浪费”。(23)“需要”应改为“水准”。(24)是两个动词管一个宾语,但是我们既不能说“完成责任”,也不能说“超过责任”。把“责任”改作“任务”,跟“完成”可以配合,但是“超过了任务”还是不行,应该说“超额完成了任务”。

一般句子的宾语是放在动词后面的,但在有“把”字的句子里,宾语却提前了。在有“被”字的句子里,又把原来的宾语提到前面来作主语,但是在意义上它仍然应该受动词的管辖。所以我们把这两类句子也放在这里讨论:

(25)许多地方匪患已经肃清或被大部剿灭。

(26)当祖国安全被威胁和侵略时,我愿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

(27)溺婴、卖儿鬻女的现象,不仅在法律上被禁止……

(28)动员全体把厂内不清洁的地方完全扫除。

(25)“匪”是可以“剿灭”的,“匪患”却不能“剿灭”,不如仍用“肃清”。(又,“大部”应挪在“被”字前面。)(26)“安全”可以“被威胁”,可不能“被侵略”。把“安全”删去,把“被”改成“受到”,就通了。(27)“现象”不能“禁止”,应改为“行为”。(28)“扫除”跟“打扫”意思相近,用法却不一样。我们说“扫除垃圾”,不说“打扫垃圾”;说“打扫某一个地方”,却不说“扫除某一个地方”。这里应该说“……完全打扫干净”。

(29)对于为什么进学校,为什么人读书,这些基本认识都弄不清楚。

(30)国民党反动政府对长江毫无疏浚与修建。

(29)的“基本认识”是“对于”的宾语,但是在意义上应该受“弄”的管辖。(30)的“疏浚与修建"虽然已经转成名词,但是“长江”还是受它的管辖。拿(29)来说,我们可以说“认识不清楚”,却不能说“认识弄不清楚”,因为“认识”是不能“弄”的,“认识”应改为“问题”。(30)我们可以修建一座“房屋”,一所“工厂”,却不能修建一条“长江”。其实这个词是多余的,光说“疏浚”就行了。(又,“毫无”应改“从未”。)

 

表语与主语不相应——

(31)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

(32)不能把大学里的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教室”是具体的东西,怎么会变成“时间”?“学生”也不会成为“现象”。(31)应把“教室”改作“上课”。(32)应把“现象”改为“人”。

 

附加语与名词不相应——

(33)因为自己既非地主又非农人,而认为自己就和土地改革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这只是一种极肤浅的错觉。

(34)在这次评议会上竟出现了这种错误的现象。

(35)革命的红旗便随着他们艰苦的足迹南进。

(36)劳动人民自己组织起来,便有了广大与宽阔的条件。

(33)“错觉”就是不真实的感觉,既然不真实了,还有什么“深刻”与“肤浅”的分别呢?“肤浅的错觉”应改为“肤浅而错误的想法”。(“而”应改为“就”,底下的“就”字删。)(34)“现象”无所谓“正确”与“错误”,这里只能说“坏现象”。(35)“艰苦”与“足迹”放在一块儿没有意义。(36)“条件”是抽象的概念,怎么会“广大”“宽阔”呢?本句的意思恐怕是说“劳动人民组织起来以后,便有了远大的前途”。

(37)证明了傀儡军队是腐蚀的枯朽,不堪一击。

(38)这才能看出新的问题,工作才能有新的起色。

(37)用“腐蚀”来形容“枯朽”,猜不透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形容词,只要用一个就够了。如嫌音节不足,可以在前面加“十分”二字。(“腐蚀”最好改为“腐败”,“枯朽”也不如“腐朽”。)(38)说“有新的起色”,是不是以前有过“旧的起色”呢?“新的”这两个字是多余的。

(39)反动派以无数卑鄙的手段来迫害我们。

(40)由这种观点发出的公私函件和报告,使国内外的教会团体发生不少兴奋希望

手段”“兴奋”“希望”都是无从计数的,所以前面不能加“无数”或“不少”等数量形容词。(39)的“无数”可以改为“种种”。(40)的“不少”可以改为“极大的”,但是动词“发生”跟宾语“兴奋”和“希望”都配不拢,应该改为“引起……极大的兴奋和希望”。

 

附加语与动词不相应

(41)快要吃饭的时候,同学们便自动地挤在饭厅前面的走廊上。

(42)只要稍微就生产关系上深思一下,这种“计划资本主义”的说法是极虚伪可笑的。

(43)城市和乡村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界限愈来愈彻底地消灭。

(41)自觉地去做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才能说“自动”,例如“自动向大家宣传”“自动排队买票”,“挤”不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不能说“自动”。(42)的“稍微”跟“深思”矛盾。深思”应改为“想”。(这句话语气也不连贯,“这种”前面应加“就知道”“就会发现”一类的话。)(43)说“愈来愈彻底地消灭”,这正表示以前并没有“彻底消灭”,岂非自相矛盾?只能说“逐渐消灭”。

(选自《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