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陶渊明弃官归隐之事,经过后世各代的标举,甚至美化,让人以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之事。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归园田居(其一)》课文解说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教材选的是第一首。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的前八句写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归田。开头四句写诗人误入官场,渴望归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二句写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意在说明诗人本性与官场行事作风之间的矛盾。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并非天性就愿意隐居山林。只因现实政治黑暗,“有志不获骋”,才转而“爱丘山”。接下二句,以鸟、鱼作比,写自己思归之情。再二句写归田后守拙开荒,表示决心躬耕自食。“守拙”是对“适俗”而言的,从中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的愉快心情。其中前八句主要是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透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最后四句通过写“无尘杂”的“户庭”和“有余闲”的“虚室"来衬托诗人恬淡的心境,并直接抒发了自己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这里要注意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写,并不是为了美化乡村,而是把它作为肮脏的世俗社会的对立面来写的。他是通过赞美乡村的隐居生活来肯定自己、否定官场的。

此诗的艺术特点如下:

首先,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上依时写来,次第分明。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其次,善于写景,情景交融。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段,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同时,在这景物描写中还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再次,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语言朴素自然。诗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经诗人组织入诗,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教学本篇时,学生认知上有两点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一是陶渊明弃官归隐之事,经过后世各代的标举,甚至美化,让人以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之事。教师可联系相关资料(如《五柳先生传》等),从物质条件、身体状况、耕作之苦等方面进行介绍,体会陶渊明毅然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可贵。

二是高一学生对语言文字总体上处于唯美化追求的阶段,他们喜欢唐诗,喜欢宋词,而对陶渊明闲散冲淡的“田家语”,也许会视为平常语。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诵读,悉心玩味,体会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的“其诗质而实绮,耀而实腴”(《与苏辙书》)和“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惠洪《冷斋夜话》中引东坡语)。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