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备课资料【教师用书内容·资料链接】

一个是“虚衿靖志,敬伫德音”的明君,一个是犯颜正谏、直言不讳的良臣。君臣肝胆相照协力同心,谱写了封建社会少见的一则纳谏佳话。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备课资料【教师用书内容·资料链接】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语文网  语文资源库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资料链接

 

《谏太宗十思疏》备课资料

陆精康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因文章基本未涉具体政务,读者读此“十思”,或许会产生虚浮空洞之印象。笔者翻阅初唐史料,深感“十思”绝非空泛迂阔之论,而是体国情深、切中时弊的割切之言,披肝沥胆、直言不讳的刚正之词。

本文摘录有关史料,从贞观中魏征对唐太宗“十思”的尖锐评论和唐太宗思虑欠明的相关史实两个侧面,说明“十思”的现实针对性,以使教师备课时对魏征公忠体国、敢批逆鳞的精神有一具体印象。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毁,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远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频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戎狄,以示虚弱?竭财以赏,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夫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后颇好畋猎,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尧之请,降纳涓浍之流,祖裼徒搏,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速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比难于受谏也。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典型史实: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如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或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

魏征的评论和相关事实清楚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年太宗读魏征四疏,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唐太宗于诏书中解释了“失思”之原因:“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是以三思万虑,或失毫厘。刑赏之乖,实由于此。”

其后,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论思献纳。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一个是“虚衿靖志,敬伫德音”的明君,一个是犯颜正谏、直言不讳的良臣。君臣肝胆相照协力同心,谱写了封建社会少见的一则纳谏佳话。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2期)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