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被称为老苏,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少不喜学,而喜游历名山大川,27岁始发愤读书。皇祐、至和年间,著《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仁宗嘉祐元年(1056)送二子入京应试,以文章谒欧阳修。欧阳修上其书于朝,公卿士大夫争传之,父子三人名动京师,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五年,被任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同修《太常因革礼》。治平三年(1066)卒。
苏洵论文与欧阳修倡导的古文革新主张相吻合。他认为作文的目的为“言当世之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如五谷可以充饥,药石可以治病(见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叙》引苏洵语),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他反对时文,指责那些好奇务深、虚浮不实、浅狭可笑的文章,提倡一种自然流畅的文章风格,认为作文应如风水相遇,自然成文,这才是“天下之至文”(《仲兄字之甫说》)。他品评古今文章,往往着重分析各家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宋人论文的道学气。在其《上田枢密书》与《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历评先秦至本朝诸家文章,大都准确精当,尤其是对欧阳修文风的评价,几乎成为千古定评。
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其文章大部分都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他的政治革新主张集中体现在《几策》《衡论》以及《上皇帝书》中。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应当“定所尚”,为了"定所尚”,就必须“审势”。他认为北宋王朝的现实是吏治腐败,军纪涣散,府库空虚,对外忍辱偷安,因而主张“尚威”,破除苟且怠惰之气,激发天下进取之心。在这种改革精神的指导下,他对吏制、法制和经济都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革新措施。由于北宋面对契丹、西夏两大强敌的侵扰,外患乃是北宋王朝的心腹之疾,于是他投注大量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争,《权书》以及《几策·审敌》,《衡论》中的《兵制》《御将》等,都是研究军事问题的专著。他的一些史论也往往借古讽今,如《六国论》即为讥刺宋王朝贿赂求和而作。从语言艺术上看,苏洵的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酣畅恣肆,波澜起伏,结构谨严,妙喻连篇,旁征博引,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当时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自宋以后,明清各代作家均对其散文给予很高评价,把它作为学习的范本。
苏洵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