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蜀相》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

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蜀相》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word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语文网  语文资源库

 

《蜀相》课文解说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哀江头》《羌村三首》《北征》以及“三吏”“三别”都作于这一时期;加之唐肃宗昏庸颟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会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对诸葛亮是十分崇敬、心向往之的,因此初到成都就前往瞻仰、参拜。因为没有来过,所以要打听“丞相祠堂”的所在,“寻”说明是有意识地寻访,“何处寻”表现了一种钦慕和迫切之感。“锦官城外”点明了地点,而“柏森森”三字则意蕴丰厚,一来是写实,展现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二是渲染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三是带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此外,“森森”不仅是茂密、繁多,也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一个荒芜废弃的所在,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因此这也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二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是这两句中的关键字。过去一般认为这两个字描写的是武侯祠的寂寥冷清,仅有杜甫形单影只地前来拜谒,但细想起来可能是有问题的。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成都府》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至今祠祀不绝。”诸葛亮在历朝历代都属于人们普遍崇敬的对象,“祠祀不绝”才是常态,何况此时成都并无战乱,平和安乐,又值春光明媚之际,很难想象杜甫前往拜谒时祠中会空荡寂寥。这两句诗表达的真实意思是,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的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再幽媚,鸟声再动听,也入不得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空好音”。此二句写景,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渲染气氛,这里的景与诗人的心情是不相融的,只是起到反向衬托的作用。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二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在刘备的诚恳邀请下出山并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一心一意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这两句是概括,也是评价,而且饱含深情。“三顾频烦”言刘备之求贤若渴,从侧面反映诸葛亮之才干出众;“天下计”既言诸葛亮雄才大略,亦暗含事业艰难之意;“两朝开济”言其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力,又有维持之劳,堪称居功至伟;“老臣心”言其忠贞不贰,坚毅不拔。每个字都下得极重,可谓字字千钧,因此抒情意味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二句在诗意上紧承上两句而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痛惜心情。正因为对诸葛亮有着分量极重的评价,对其壮志未酬才会有“泪满襟”这样强烈的痛惜之情。而“长使”二字,不仅将诗人自己,也将一切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包括了进来,在后世总能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

诸葛亮是杜甫最为崇敬的古人之一。他写诸葛亮的诗还有《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古柏行》等,可以与此诗参读。

 

李白和杜甫都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蜀中度过的,在这里,“他获得了富有创造性的壮美的风格的源头”(李长之《李白传》);杜甫则在蜀中客居数年,其间留下了四百多首诗作,除《蜀相》外,《客至》《赠花卿》《戏为六绝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宿府》等名篇也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这里所选的《蜀道难》和《蜀相》很能代表李、杜二人的诗歌风格。李白的个性开朗豪迈,诗风豪放不羁,《蜀道难》一诗仿佛来不及推敲就脱口而出,节奏促迫,一泻千里,无可阻挡,正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则含蓄蕴藉,讲求法度,《蜀相》仿佛每个字都经过了精打细磨,每句话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初读似平常,反复咀嚼方觉其有味,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人风格迥异,各擅胜场,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又如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所说,李青莲之诗,佳处在不着纸;杜浣花之诗,佳处在力透纸背”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