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望海潮》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

它是宋词中较早的全面描绘都市生活的作品,拓展了词的题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即城市经济发达,物质文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望海潮》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word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语文网  语文资源库

 

《望海潮》课文解说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当时词人途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的两浙转运使孙何(也有人认为是杭州太守孙沔),于是写了这样一首词投赠。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词作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杭州自然环境之隽美、城市经济之繁荣、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借此表达对官员的赞美,并希望得到提携奖掖。

词的上阕总写杭州的风光。开篇是一个总体定位,三句虽然说的都是杭州,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表述: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而且从“东南”到“三吴”到“钱塘”,如同一个鸟瞰式的镜头不断推近,最终聚焦到杭州一城。接下来就是对城市风光的具体描述。画桥在烟柳中掩映,帘幕在微风中摇摆,在这令人沉醉的景象中,生活着十万人家”。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形胜之地。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富足气象,果然是繁华之都。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杭州有主户约16.4万,客户约3.8万,大致可以推测在柳永写作《望海潮》的时代,“十万人家”恐怕也没有太多夸张的成分。

下阕则进一步聚焦到西湖一带。写杭州,不能不重点写西湖,西湖至今也还是杭州的核心区域。重湖叠谳清嘉”是一个总体性的概括,“重湖”指西湖分里湖、外湖,“叠献”指附近的山峦,一“重”一“叠”表现了景观的层次感,“清嘉”则点出了西湖景致的秀美风格。接下去又聚焦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桂花和荷花,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花,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又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者本是不同时节开放,词人却打破了时间界限,将其集中在一个画面里,且对仗工稳,遂成名句。下面开始写人物活动。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为互文见义,意谓无论昼夜,总有优美的歌声、乐声在湖面上回荡。而嬉嬉钓叟莲娃”更描绘出一派和乐之景。而“千骑”三句从普通百姓转到地方官的身上,写其与民同乐,又不失排场、气概,“异日”二句则预祝其早日高升,投赠之意至此明了。

这首词从写作目的上来看,格调并不高,甚至有一点儿吹嘘政绩、粉饰升平之嫌;但除却这一点,从词作本身来看,仍有可取之处。首先,它是宋词中较早的全面描绘都市生活的作品,拓展了词的题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即城市经济发达,物质文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与柳永几乎同时代的北宋名臣范镇也曾感慨: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王象之《舆地纪胜》引)时代较柳永稍晚的黄裳曾跋柳永《乐章集》曰: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尤想见其风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今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世之黼藻,岂可废耶?”(《书〈乐章集〉后》)李之仪也说:柳耆卿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跋吴师道小词》)这些评价虽然并非针对《望海潮》而言,但用来评价《望海潮》也是很合适的。其次,柳永虽然在后世以其婉约词著称,但这首词却不乏壮美之感,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句,较之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谓早着先鞭。其余诸如参差十万人家”“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均带有夸饰语气,可以说完全是豪放词的气概。《望海潮》至今仍是杭州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亦可见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