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word文档下载。
《蜀道难》课文解说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忧虑剑南节度使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见于唐人范撼《云溪友议》卷上;
二是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章仇为复姓),见于某些李白别集版本的题下小注;
三是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见于元人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四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
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合,或于时间不符,都很难成立,第四种是比较稳妥的说法。也有人在第四种说法的基础上,认为诗中有寓意人生不易或功名难求的意味,此说也未成定论。一般认为此诗作于李白初入长安之时,对于人生艰难的感触不致如此痛切;更何况,如果是感叹人生不易,那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无疑就是一种出世、退避的态度了,这与李白这一阶段的思想状况是不合的。对比同一时期的《行路难》,他对人生艰难的认识不过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远不及他笔下的蜀道险恶;而最终的态度则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而非消极的、悲观的、退避的。即便诗中真有这样的情感,也不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还有人据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等语,将其断为送友人入蜀之作,与其集子中的《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也有可能,这首诗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送别对象,诗中那位“西游”之“君”或许只是虚拟出来的抒情对象。
据孟染《本事诗·高逸》和王定保《唐撫言》卷七记载,李白初到长安,名声未振,拿《蜀道难》给当时京城文坛的领袖贺知章看,贺大为赞赏,目为“谪仙”“太白精星”,李白由此声名鹊起。这件轶事不见得真实,但可以看出《蜀道难》很早就已被当作李白的代表作。
诗歌开头便不同凡响。前七个字中只有“危”和“高”两个实词。“噫吁喊”是蜀地方言,蜀人见物惊异辄发此惊叹(据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同为蜀人的苏轼也曾用过“呜呼噫嘻”这样的感叹(见《后赤壁赋》)。“乎”“哉”也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危”和“高”都有高的意思,但并不是简单的同义复用,《国语》高诱注“危,高险也”,即兼有高大、险峻二义。一上来就惊呼并极力渲染蜀山之高大险峻,仿佛一座高山突然横亘在面前,真可谓“开门见山”。接下来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对蜀道难行的一个总括。这一总括并不抽象,而是借助了一个颇为形象可感的比较——“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难(在修辞上称为“强喻”)。这句话在全诗之中凡三见,反复强化、渲染,也成为全诗中最广为人知的名句之一。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远古时代,回溯蜀国古老而光怪陆离的传说,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为险峻的蜀道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蜀地与秦地多少年来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仅有“鸟道”可通,直至“五丁开山”(实际上是先秦时期开凿蜀道的一种间接反映)才出现“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局面。这几句看似写蜀道的来历,但突出的仍是蜀山的险峻与蜀道开凿的艰辛。随后描写现如今的蜀道。“上有”句写山势高峻,高得连太阳都无法逾越,不得不掉头回转;“下有”句写谷深水急,江河至此再难浩荡,只得撞击岩石,改变方向,曲折行进。两句一仰一俯,拉开纵向的空间,蜀山仿佛是一堵高墙矗立于天地之间。“黄鹤”“猿猱”二句则用侧面烘托之法,振翅高飞的黄鹤、善于攀缘的猿猱都难以逾越,何况是人呢?“青泥”句起,才从人类的攀登感受写蜀道之难。“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写出山路之盘曲,“扪参历井”道出山势之高峻,“仰胁息”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一种徒唤奈何的情态。
接下来,诗人才透露出送别之意。原来诗人此前极力渲染的“蜀道难”,其实是出于对入蜀友人的关切。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提,再度渲染“蜀道难”。而这次的角度又有所不同。“但见”“又闻”四句,“见”“闻”互文见义,古木悲鸟,夜月子规,鸣声凄切,空谷响绝,一种悲凉愁苦乃至于阴森恐怖的气氛油然而生,有此见闻,如何不让人胆寒肠断。至此,诗人又情不自禁地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追加了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道出了一种“谈蜀道色变”之感。继而再次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入手,写山之高峻,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使人心惊胆战,在作了“其险也若此”的小结之后,又顺势向友人发出急切的叩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较之前面的“问君西游何时还”的殷切询问,这里是叹大于问,情感在反复渲染“蜀道难”之后愈加强烈。
以下再换角度,从社会人事写蜀道之险。蜀道之难,不仅在于高山绝壁、险道急流这些自然因素,也可能存在人为因素。那“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如果不是可靠的人把守,一旦发生叛乱,便会如豺狼、猛虎、长蛇一样难以应付、躲避,而“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更把这种凶险描述得令人不寒而栗。有如此众多不安定的因素,锦官城的生活再快乐又如何?还是“不如归去”吧。末了,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以“侧身西望长咨嗟”收束,与诗歌开头“噫吁喊”的嗟叹遥相呼应,又给人余音绕梁之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能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首《蜀道难》也是如此。如“上有……下有……”的句式是从楚辞、汉赋中演化而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脱胎于西晋左思《蜀都赋》中的“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左思《蜀都赋》中的“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和西晋张载《剑阁铭》中的“一人荷戟,万夫越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则来自张载《剑阁铭》中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但李白又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蜀道难》是南朝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列于《相和歌辞·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以此为题的诗作也大抵是写蜀地山川之险,现存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诸作均为五言诗,也相对较短,读起来似乎并不觉其险;而李白之作则以七言为主(其实也只占一半左右的篇幅),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十一言杂出并用,甚至融入了辞赋、古文的句法,句式的参差错落、节奏的变化不拘让人读来仿佛行进在崎岖不平的蜀道上,加之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饰的笔法、反复的渲染,将蜀道之难描绘到极致,也将自己纵横排鼻的诗风、奔放不羁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