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黄柏木做磬槌子
接下来贾珍就提出了这种富贵的官家到了第四五代的时候,应酬之多、支出之大的为难,这是我们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的。贾珍说:“我这边都可以,已没有什么别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多呢,我受用些;少呢,我受些委屈,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可以省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意思是靠着官家的那点薪饷,根本没有办法维持如此大的家族的体面和奢侈,尤其是过年时的送往迎来。官场上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网,他们送的礼恐怕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贾珍说这几年他们家还好,那边府里,恐怕花钱更多,光元春回家省亲盖大观园就花了非常多的钱。可乡下人的想法是:贵妃省亲盖房子你们是要花钱,可是万岁爷跟娘娘一定有赏,绝对不会吃亏。乌进孝笑道:“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是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就笑着跟贾蓉说:“你们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可见平民百姓也不了解这些做官人的辛苦,贾珍觉得不值得跟他辩论,就叫贾蓉给他解释。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万岁爷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赏些彩缎、古董玩意儿。纵赏,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省一回亲,只怕就净穷了。”
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人老实,分明不知里头的事。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黄柏是一种有苦味的树木,用这东西做庙里敲木鱼的磐槌子,外面看起来非常漂亮,意思是说我们外表体面,心里苦着呢!《红楼梦》的作者本身经历了最大的繁华和穷困,所以他看到的其实是人世间的另外一种平等,穷困的人总是羡慕富贵人家的豪宅、排场,却不知道支撑这一切必须承担的痛苦。这一切全在乌进孝跟贾珍的对话中呈现了。
普通人很少了解古代的官家的花费是多么大,皇帝虽然会赏,但皇帝肯定不会去贿赂大臣,顶多提起毛笔字写四个大字给你,表面上很体面,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管家必须拿着这四个字去想办法弄别的钱,因为有这四个字,银行贷款可能会比较容易。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这其中其实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就是你取得皇帝的青睐以后,很多实惠可能就会随之而来,前提是你一定要懂得经营,如果光是四个大字摆在那里肯定没什么用。所以贾珍他们也承认娘娘常常赏赐东西,但根本不顶用。
我们前面也看到了,有时候送笔砚纸墨给宝玉、黛玉、宝钗他们,有时候送一个中国结什么的,或者很好的绫罗绸缎。这些东西你还不能卖,因为它虽贵重,但是娘娘所赐,所以只能供在那里,而不能转成实际的金钱。这里已经透露出贾家外面非常堂皇,但每一年都要赔几千两银子,是一个收支严重不均衡的家族。王熙凤的厉害其实也是不得已,她等于是在一个企业即将没落的情况下,想尽办法要让这个企业再兴盛起来,所以王熙凤变成管家以后,才玩了很多类似放高利贷之类的手段。
贾蓉又笑着跟贾珍说:“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这就有点好玩了,这么有钱的贵族家庭,还要去偷贾母的东西来换钱。贾珍说:“那是你凤姑娘的鬼,那里就穷到如此?他必定是见去路太多了,实在赔的很了,不知又要省那一项的钱,先设出这个法子来使人知道。就穷到如此了?我心里却有个算盘,还不至如此田地。”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贾珍是《红楼梦》里最典型的纨袴子弟,每天只顾吃喝玩乐,完全不识生产,所以根本不知道实情。真知道这个家庭的财政状况的可能只有王熙凤。
说着,贾珍就让人带了乌进孝出去,好生待他。
贾家子弟分供租的争议
这里贾珍“自己留下了家中所用的,余者派出等第来,一分一分的堆在月台底下,命人将族中的子侄都唤来散与他们。接着,荣府也送了许多供祖之物及与贾珍之物。贾珍看着收拾完备供器,趿着鞋,披着猞猁狲大裘,命人在厅柱下石矶上太阳中铺了个大狼皮褥子坐下,看各子侄们来领取年物”。贾珍的样子有点邋遢,根本没有什么正形。
“因见贾芹亦来领物”,大家记不记得前面讲到他找到了一个差事,去管那十二个道士跟和尚。贾珍叫他过来,说道:“你作什么也来了?谁叫你来的?”贾芹垂手回说:“听见大爷这里叫我们领东西,我没等人去叫就来了。”他一听说这边分东西了,就自己跑来了。可见贾芹是贾家没落一族的孩子,对物质尤其贪婪。而且,这么大的一个家族,这么多的人口,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其实是非常麻烦的。我们今天的小家庭,一般是夫妇两个带个小孩,可是以前那种大家族到了三百多口人的时候,这里一个消息传出去,说乌庄头来了,要分东西了,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法”,就会发生像贾芹这样的问题。
贾珍道:“我这东西,原是给那些闲着无事的无进益的小叔叔、小兄弟们的。那二年你闲着,我也给过你的。你如今在那府里管事,家庙里管和尚道士们,每月又有你的分例外,这些和尚、道士分例银子都从你手里过。”这里讲得很清楚,他管理的和尚、道士的薪饷都从他手里过,是一定会克扣的,在贾家,大概没有人是公公道道地拿了钱就完全发给底下人的,谁都一样。“你还来取这个来了,也太贪了!你自己瞧瞧,你穿的可像个手内使钱办事的?先前你说没进益,如今又怎么了?比先倒不像了。”贾芹道:“我家里原人口多,费用大。”
贾珍冷笑道:“你还支吾我,你在家庙里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你到了那里自然是爷了。”贾芹在贾府里是一个大家都看不起的小喽啰,可是到了家庙他就是主管,每个人都要拍他的马屁。“没人敢违拗你。你手里又有钱,离着我们又远,你就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集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这会子花的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领不成东西,领一顿驮水棍去才罢。”就是我该好好揍你一顿。“等过了年,我和你琏二叔说,换你回来。”这里带出一点点这个家族为了分这些东西的小小争议,当然,这不是什么大事,“贾芹红了脸,不敢答言”。
忽见有人回:“北府水王爷送了字联、荷包来了。”过年前,官场的人彼此之间就是要拿礼物送来送去。我们小的时候是见识过这种盛况的,什么样的人家该送什么样的礼都很费心思。最后,有的礼物绕一大圈,一个礼拜后又回到你家来了。因为每一家都会把礼物重新包装后再送出去。这是那个年代的笑话,当时流行送礼,礼物讲究颇多,所以很烦,过去这些家族间就是靠这些东西来建立关系的。贾珍也很烦,忙命贾蓉出去款待:“只说我不在家。”
薛宝琴看贾府祭宗祠
下面一段写得非常精彩,之前我们从没有看到过贾家过年,这个时候作者要写祭祖的盛况有点不合情理,因为《红楼梦》到现在贾家已经过了好几次年了。但作者很聪明,因为贾府的宗祠,薛宝琴是第一次看到,作者就通过她的眼睛来描述一切,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手法,完全像个电影导演,能让观众感觉到镜头现在拍的景物是谁的眼睛看到的,因为镜头并不只是一个机器,它的后面是有人的,一部烂电影我们会不知道这个镜头后面的人到底是谁,好的电影一定会交代清楚。
另外,这个镜头里面还有心情,因为这是薛宝琴第一次祭祖,所以她非常小心地注意每一个字,每一个摆设,为我们描述了整个祭祖的空间。
“到了腊月二十九日,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板,焕然一新。”宋朝的时候人们认为桃花木挂在门口可以辟邪,后来就把刻在桃木上的对联叫做“桃符”。很多讲究的人家的春联是写完以后再刻的,比如皇帝可能会赐你春联,你就不敢只是拿那个纸贴出去,而是要翻刻以后挂起来,那张纸要好好地供着。“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塞门,直到正堂。”如果大家去过北京的紫禁城,就知道中国的建筑有一个中轴线,这个中轴线从大门、仪门开始,仪门是下轿的地方,一直到内三门,然后是垂门,再到正厅。
我们常常讲三进、五进,“进”的意思是一个空间接着一个空间地往里延伸。中国的建筑大概有两个规则,往两边发展叫“间”,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一个是往后面发展,就是一进、二进、三进……这里用中轴线带出贾家宗祠的进深之大。“这一路正门大开”,古代的建筑一般门面上都是三个门,平常只开两个侧门,右边进左边出,中间的门只有在过年祭祖或者身份非常高贵的人来的时候才开。这跟西方是一样的,大家到欧洲去看一下哥特式的教堂的门一定是三个,像巴黎圣母院,中间那个门叫国王门,平常是不开的。此时“一路正门大开”,意思是要过年了,开始祭祖了。
“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大高照”是蜡烛,“点的两边金龙一样。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穿朝服”。有封诰就是有皇封诰命的,这个朝服平常不穿,因为朝服要挂朝珠,要有顶戴,所以穿起来很累。“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先进宫朝贺”,先要进宫贺年,“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前下轿”,因为大雪纷飞,天气非常寒冷,所以轿子直接抬到暖阁。“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注意看下面这个镜头作者是怎么转的:“且说薛宝琴是初次进贾府宗祠,便细细留神打量。”这一句非常重要,镜头就此转到薛宝琴的身上。下面就是薛宝琴的眼睛在看,“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宇,黑油漆栅栏内五间大门”。注意我刚才讲“间”就是向两边的开间,中间是正厅,往两边发展先是三间,再发展就是五间,所以它一定是单数的,台湾最大的就是雾峰林家,是十一开间。他是清朝的一品大员,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开间的讲究。
“上面悬着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大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注意,延续孔圣人封的爵位叫做“衍圣公”,永远都姓孔,当时是孔继宗,现在是孔德成,就是孔子的第某代传人。“衍圣公孔继宗书”,表明官家的贾氏宗祠的匾通常都是由衍圣公来写,因为你找任何官来写都没有意义。衍圣公代表着这些官家在拥有了金钱和权力以后,最希望拥有的东西是文化。传统文化就设了这样一个拥有文化品位和地位的人,这种人永远没有权力,孔德成现在在哪里都没有多少人知道,可是这种人有时候会很受重视,因为他们代表了某种文化传统,如果你家里有他的字,就代表着某种身份。
两边有一副长联,上联是:“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肝脑涂地”这个成语我们现在也常用,是说贾家的第一代荣国公、宁国公是军人,为了保家卫国几乎死在战场上。“兆姓”就是所有的老百姓,“兆”就是多的意思,我们现在讲“兆”是数字上更大的一个字。所有的老百姓都依赖你的保护养育之恩。下联是:“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因为祖辈有这么大的功业,所以子子孙孙都会对你们有所纪念。冬天的祭祀叫“蒸”,秋天的祭祀叫“尝”。这是一副工整的对联,也是衍圣公所书。注意,这全部是薛宝琴的眼睛在看,因为宝琴读书识字,所以她会把细节念出来,如果是薛蟠,可能只看看画就算了。
曹雪芹对宗祠的记忆
“进到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松柏是宗祠常种的树,取其四季常青之征。“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悬一九龙金字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我想这一段很可能写的就是曹雪芹他们家的宗祠,曹家发迹的祖先曹寅是从小跟康熙皇帝一起长大的。康熙皇帝登基后,曹寅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康熙派曹寅做江宁织造,成了在江南监督百官的一个情报头子。当时曹家蒙康熙之恩,权力大得不得了。到雍正、乾隆朝就称康熙先皇了,这个宗祠里的匾应该是康熙写的。
皇帝身边的大臣,左边叫“辅”,右边叫“弼”。作为皇帝一定要有帮手,如果星是代表皇帝的话,左边是辅星,右边是弼星,前面是仪星,后面是征星。后来就简称“辅弼”,意思是说你们如同我的左右手。如果没有体验过这种家族背景,根本写不出这种东西,一定是曹家这样的家族才会有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也是皇帝的御笔,意思是你们对国家的贡献可比日月,这个功名会不间断地惠及儿孙。
大家知道曹寅死后,曹寅的儿子曹颙继任了江宁织造,可是曹颙的命很不好,北上去见皇帝的时候死在北京了,等于是绝后了。康熙皇帝为了让这个家族“无间及儿孙”,就把曹寅的叔伯侄子曹过继到曹寅名下,继任江宁织造。曹雪芹如果是曹的儿子,他就不是曹寅的孙子了。可现在据考证说,曹颙死前,他的太太马氏已经怀孕,这个孩子就是曹雪芹,他是个遗腹子,生下来的时候就没有见到爸爸。他的继父是曹,所以也有很多人根据这个来解释为什么贾政打宝玉能往死里打,因为不是亲生儿子。
这里面当然牵涉到曹家非常复杂的历史,可是曹雪芹对宗祠的描述是有他的感慨的,因为家族完全败落应该是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这之前他是祭过祖的,对宗祠有印象,所以才能写得出来。
“五间正殿前悬着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四字。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黎庶”是指老百姓。“俱是御笔。里面香炉辉煌,锦嶂绣幕,虽列着些神主,却看不真切。”这里有个了不起的距离感,如果导演把镜头推到特写看到神位上写什么,结果就很牵强。薛宝琴不是这个家族的人,又是晚辈,祭祖时只能远远地看,可见作者很讲究视觉空间。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昭穆”这两个字非常久远,从商代就有“左昭右穆”之说。祭祖的时候要按照大房、二房左昭右穆排成两班。“贾敬主祭”,为什么是贾敬?因为宁国府是大房,贾敬是长子,所以由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珍是大房的长孙,“贾琏、贾琮献帛”,“爵”是酒杯,“帛”是纺织品,有点像哈达。“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地下要有祭拜时下跪的毯子,另外,有的东西是祭拜完以后需要焚烧的。“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兴”是站起来,“拜”是跪下去,现在葬礼上还有这两个字。“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尾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炉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披蟒”是他们身上穿着蟒袍。腰带里面是皮革,表面贴上玉片,不同的职位贴的玉片多少不同,叫做“腰玉”。记得上一次的大唐展览里也有一条很漂亮的腰带,是白玉上面镶宝石的那种。
“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立,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男眷在外面,女眷在里面,“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注意,过去讲究除夕夜吃的菜,必须要先祭祖。小时候家里虽没有这么大的排场,但是如果年三十晚上有十二道菜,每一道菜做完都要先祭祖,如果你提前偷吃是要挨打的。所以每一道菜“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接了,按次序传至阶下贾敬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但你看贾荇、贾芷都是草字头辈的,草字头辈的一定要先交给玉字辈的,玉字辈再交给文字辈的,最后才交到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与贾蓉,贾蓉便传与他妻子,妻子又传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至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桌上。”
祭祖的时候,去供菜的是家族里面最高辈分的女性,因此最后是贾母把菜放到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如果没有体验过家族里面的过年的祭祀,作者绝对写不出这样的细节。所以虽然有人认为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写的,可大家都怀疑的理由是,这个人为什么没有体验过类似的家族事件?因为一看就知道他不在现场,只有在现场才能把“西面、东向”写出来,不在现场你绝对不知道当时的菜是怎么传的,因为祭祖是家庭内部的事。
最后“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阶位之首。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字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者,贾蓉为首”。你看,永远有大房、二房之分,宝玉不可能为首,因为贾宝玉的爸爸贾政是二房的老二,贾珍、贾蓉才是长房的长子、长孙,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每代都要有一个代表。“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此时贾母变成一个号令者,贾母一跪下,大家才一起跪下,“将五间正堂,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的无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珮,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大家在站起来跟跪下的时候,衣服和鞋子发出的摩擦声叫“飒沓”。“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等与贾母行礼。”刚才是祭祖,现在要拜的是家族里的长辈,因为贾母是贾家的最长一辈,做子侄的要先给贾母行礼。
贾敬、贾赦向贾母行礼
“尤氏上房内早已袭地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火盆……”没有经历过的可能只写火盆就算了,可是经历过的人就会描述这个火盆是那种有三条象鼻子腿的;“鳅沿”,是指香炉的表面有点像泥鳅背一样圆圆的,“鎏金”前面提到过,用水银加金粉蒸馏以后,使黄金附着在铜器表面叫做“鎏金”,珐琅是由波斯传进来的一种工艺,如果大家去故宫,就能了解清朝很流行鎏金珐琅,因为它非常辉煌灿烂,如果单是鎏金就只有金色,加上珐琅的时候,会有宝石的色彩。
“正面炕上铺新红毡,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只有这样才适合贾母的身份。“靠背”是靠在后面的,“引枕”是放手的地方。现在很多人说古代的椅子坐起来真不舒服,其实人家不是那样直接坐的,一定要有靠背跟引枕,不然的话坐起来当然硬邦邦的,而且也靠不到椅背。只要一看乾隆的画像就很清楚,旁边有好大的两个引枕,后面有很大的靠背。椅子那么大,人坐的位置很小,大部分的位置要放靠背跟引枕。
“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让贾母一辈的两三个妯娌坐了。”家族很大,还有几个跟贾母同辈的老太太。“这边横头插牌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插牌”是一种板壁,古代房间的柱子做完以后,底下做半截的墙,上面可以用木板插出隔间。做隔间的木板叫板壁,随时可以撤掉。“让邢夫人等坐了。地下四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姊妹坐了。”
这些地方最能显出作者的叙事功力,他是个记忆力超群的人,竟然可以把童年、青少年经历过的繁华在脑海里用形象复制出来。现在让我想小时候过年,十二道菜里能想出三道就不错了,可是在作者的笔下竟然所有的细节都历历在目。他晚年很落魄,这些场景都不在了,他必须在记忆里调动场景,才能把这一切铺排出来。
“尤氏用茶盘亲自捧茶与贾母,蓉妻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蓉妻又捧与众姊妹。”很多人读《红楼梦》时对这些细节很不耐烦,就跳过去,大概整个五十三回,很多人都是跳过去的,因为它没有什么事件发生。可是作者功力的最好体现就是五十三回。如果我今天要办一个文学班,看一个人将来可不可以当作家,你就叫他讲话好了。可以问他:你刚才去了哪里?可能回答是去了某购物中心。你就让他讲看到了什么?有的人可以讲两个小时,有的人两分钟就讲完了。这时候你就知道谁是作家了,因为他的细节多,观察多,记忆多,描绘多。大多数人经验的东西常常是一样的,可是经验之后能不能在脑海里重新组织则是另外一回事。我自己很看重五十三回、五十四回,真正的大家气派只有这些地方才能看出来。
“凤姐、李纨等只在地下伺候。吃毕茶,邢夫人等忙先起身来伏侍贾母。贾母吃了茶,与老妯娌闲话了两三句,便命看轿。”“看轿”就是备车的意思。“凤姐忙上去搀起来。尤氏笑回说:‘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了晚饭过去,果然我们就不及凤丫头不成?’”凤姐搀着贾母笑道:“老祖宗快走罢!咱们家去吃去,别理他。”两妯娌在开玩笑,假装吃醋。贾母笑道:“你这里供着祖宗,忙的什么似的,那里搁得住我闹。况且每年我不吃,你们也要送去的。不如还送了去,我吃不了,留着明儿再吃,岂不多吃些。”说的众人都笑了。过年时大家喜欢开玩笑,有种其乐融融的感觉。贾母又吩咐她:“好生派妥当人夜里看火,不是大意得的。”过去最注意的就是过年时的“火”,过年是火灾频发的时候。木造的房子最怕的就是火,皇宫里的鎏金大水缸都是为了防火。
“尤氏答应了,一直送出来,至暖阁前上了轿。尤氏等闪过屏风后面,小厮们才领轿夫上来。”注意,这还是细节,尤氏在服侍贾母上了轿以后,要退到屏风后回避,抬轿子的男人们才能出来,他们是不能看到这些贵族妇人的。“请了轿出大门,尤氏亦随邢夫人等回至荣府。”
“这里轿出大门,只见这一条街上,东边合面设立着宁国府仪仗、执事、乐器,西边设立着荣国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仪仗、执事、乐器”就是现在给妈祖进香时前面的那个阵仗,不同的职位会有不同的仪仗跟执事。荣国府、宁国府过年,附近社区的老百姓都不能走这条街。“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门直开到底。如今便不在暖阁前下轿,过了大厅,便转弯向西,至贾母这边厅上下轿。”又是细节,没有经验过绝对写不出来,因为你不知道房子的空间是什么样子。贾母回家不在暖阁下轿,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她的车库,一按电梯就上去了。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众人尾随来至贾母正室之中,亦是锦裀绣屏,焕然一新。”因为过年,所有的幕帐、窗纱都换了新的。“当地火盆内焚着松柏香、百合草。贾母归了坐,老嬷嬷们来回:‘老太太们来行礼。’贾母忙又起身,只见两个老妯娌已进来了。大家拉着手,笑了一会,让了一会。吃茶去后,贾母只送至内仪门便回来,归了正坐。贾敬、贾赦领诸子侄进来。贾母笑道:‘一年家难为你们,不行礼罢。’”说这一年难为你们把这个家管得好好的,不要给我行礼了。“一面说,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
我们小时候也是要给爸爸、妈妈拜年,然后拿压岁钱,爸爸、妈妈也说不要拜了,但你必须明白那是客气,你真的不拜他就翻脸了。“左右两旁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按照不同的辈分一个一个行礼,“两府男妇、小厮、丫环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可见行礼的不止是族人,也包括了用人,用人又分不同的等级,小丫头要给大丫头行礼,可以看出个中阶层等级的森严。
“又散押岁的钱、荷包、金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我们前面讲过角灯,是用动物的角磨后做成的灯,这种灯是专门挂在外面的,风吹不会灭,也叫风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笑语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大年初一是元春的生日。“饮宴毕,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家受礼毕,便换衣裳歇息。所有贺节的亲友一概不会。”因为贾母已经熬到这个辈分了,大家来拜年,她是可以不见的。我小时候就知道有的老奶奶就是这样子,她不见客,因为太累了。当然一定要到一定的辈分,才能够亲友一概不会。“只和薛姨妈、李婶二人说话取便,或者同宝玉、宝琴、钗、黛等姊妹赶围棋、抹骨牌作戏。王夫人与凤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那边厅上院内皆是戏酒,亲友来的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了。早又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皆张灯结彩。”因为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的节日,所以要挂很多灯笼来庆祝。“十一日是贾赦请贾母,次日贾珍又请,贾母皆去随便领了半日。王夫人和凤姐连日被人请去吃年酒,不能胜记。”贵妇人每当年节就是这么多应酬。
“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媳等家宴。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日十七日祀祖已完,他便出城修养去了。这几日在家内,亦是净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不在话下。且说贾赦略领了贾母之赐,也便告辞而去。”到了家中,跟众门客赏灯吃酒,“自然是笙歌聒耳,锦绣盈眸,其取便快乐另与这边不同的”。
“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光是家宴就摆了十来桌,这个家族之大真的很惊人。“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这些都是细节。这一段有不同版本的差异,有些版本里出现了慧娘这个角色,说这个慧娘的刺绣有多好。《红楼梦》最早是手抄本,流传的时候未免会有不同,手抄本很奇怪,抄着抄着就有人开始添油加醋了。前面的都是小不同,这一段出现了大的不同。我觉得这个慧娘很会做广告,为了告诉别人姑苏的刺绣有多么好,在这里讲了好几页的刺绣,现在很多版本就把这段删掉了。可是在很多石印本里这一段还保留着,看得出来这应该不是曹雪芹手笔,因为他不至于本末倒置地去写这么多慧娘的事儿,他只是要写排场。所以我们还是遵照曹雪芹原意,把慧娘的部分删掉。
“又有各色的旧窑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中国的插花其实是很有名堂的,“岁寒三友”会用到松、柏、竹这些东西,“玉堂富贵”里大概是有牡丹花之类的。
“上面两席是李婶、薛姨妈,贾母东边设一席,是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之上一头又设一个极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碗、漱盂、手巾之类。”我一直觉得这个“洋漆描金小几”很像路易十五时宫廷里的东西,描金又有一点带浅粉色花的小茶几,路易十五时凡尔赛宫的家具是非常有名的,就是很小巧,这里特别加了一个“洋”字,大概这个东西不是本土的。“又有一个眼镜盒子”,“眼镜盒子”一定是西洋的,因为当时西洋的光学已经发展到可以用水晶磨出花镜了。“贾母歪在榻上,与众人说笑一会,又自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会。”很像西方的贵族老太太看戏的样子,也许这副眼镜是有一个长柄可以拿在手上的,西方人在看歌剧的时候,常拿着那样一副眼镜。洋货在《红楼梦》里是非常有趣的东西,这里虽没用“洋”字,但是这副眼镜也很有可能是西方的东西。
看戏赏新出局的铜钱
贾母“因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美人拳”是玉做的像拳头一样的东西。“榻下并不摆席面,只有一张高几,却设着璎珞、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精致小高桌,设着酒杯、匙箸,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一馔一果来,先捧与贾母看了。”就是有菜来的时候先给贾母看,要的就留一两样。四个贾母最疼爱的孙子、孙女跟着她坐。
“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西边一路是宝钗、李纨、李绮、迎春、探、惜等姊妹。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联三聚五”就是三个一串、五个一串的大吊灯,它是往下垂的。“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在新艺术时代西方有一种金属灯,是可以插蜡烛的烛台,做成荷叶状,但那个荷叶是可以转的。当时贾家就用了类似的灯,大概也是从欧洲的新艺术时代发展来的。“烛信”就是插蜡烛的地方。“这荷叶是錾珐琅的活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把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有点像今天的舞台效果。
“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古代的门扉是可以卸下来的,为了大家看戏方便,要把门扉卸下来。“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灯、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便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菱、贾蒿等。”“戳纱”、“料丝”都是用作灯罩的材料,很透空,照明效果特别好。“戳纱”是一种有竖纹的纱,“料丝”是以玛瑙、紫石英等熔化后抽丝而成的一种透光材料。
“贾母也曾派人去请族中众人,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无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作者非常有趣,在这里讲到了人的心情,族内人虽多,可是能来的并不多,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因此族中人虽多,女客来者不过是贾菌之母娄氏带了贾菌来了,男子只有贾芸、贾芹、贾葛、贾菱四人现在凤姐手下办事的来了。当下人虽不全,在家庭间小宴中,数来也算是热闹的了。”
“当下又有林之孝家的带了六个媳妇,抬了三张炕桌,每张桌上搭着一条红毡,毡上放着选净一般大新出局的铜钱,用大红彩绳串好。”这是非常漂亮的场面,新出局的铜钱,相当于今天的新钞。我们现在要发压岁钱还会到银行去换新纸币,过去讲究的是新出局的铜钱,因为铜钱用久了也会锈,新铜钱特别漂亮,用大红彩绳串好准备做赏钱。贾母看戏时,看哪个演员演得很好,说“赏”,就要用簸箕往台上撒铜线。我听长辈讲,后来梅兰芳唱戏的时候还有这种场面。他唱《贵妃醉酒》时一个卧鱼儿下去,满堂喝彩,一簸箕的银元就倒在舞台上滚来滚去。
这天贾家唱的戏是《西楼·楼会》,这是清朝的剧作家袁于令写的,也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故事。说的是有个男孩子叫于叔夜,爱上了一个妓女叫穆素徽。才子佳人故事大般如此,男孩子从小家教甚严,十年寒窗苦读,唯一一次离开老爸就是去进京赶考的时候。因为第一次离家很寂寞,所以就常去酒楼,爱上了风尘女子穆素徽,老爸知道了很生气,派了老家人董文豹来抓他,要把于叔夜带回家去。场上演的就是文豹要带于叔夜走的这场戏,董文豹是丑角,可以随意插科打诨儿,便说:“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把现场的环境跟戏剧叠在一起,贾母听了以后就很高兴说:“难为他说的巧,赏。”一簸箕新出局的铜钱就倒在舞台上了。
元宵节的这个盛况一直要延续到五十四回,五十四回里大家猜灯谜、行酒令、唱曲,让你真正感受到贾家在过节时的繁荣。但五十三回、五十四回是非常重要的转折,这之后我们也慢慢看到这个家族的没落和荒凉,繁华极盛中有种哀伤的感觉慢慢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