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1

诗能透露心事,天上人间两渺茫,错综复杂的精彩,繁华即将过去,人世间的牵连,寄言世俗休轻鄙,樗栎应惭万古羞,不在梅边在柳边,情爱的自主,对比荒谬的写实手法
首页 拓展阅读 蒋勋说红楼梦 【蒋勋说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1


诗能透露心事

前面说到这些十五岁上下的男孩、女孩子在一起写诗。我一直认为,作为文学最精简的形式,诗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透露心事。所以现在很多的红学的考证者,最关心的就是这部小说中的诗句,因为诗句很多时候可能是某种隐喻。在座的朋友可能到现在还有一个习惯,到庙里去拜拜的时候会顺便抽一支签,每个签都是一首诗。我们可能会问,既然神明要预言我们的未来,为什么不干脆讲清楚些。岂不知我们的未来常常处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第五十回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各写了一首谜语诗,而这些诗就暗喻着他们生命的某种状态。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这部小说和达·芬奇的一生一样,也充满了各种密码,惹了许多人很费心思地去猜。其实如果我们一旦去真正认知自己的生命,就会发现它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一生按部就班,一切都是计划好了以后才做的,可是我相信大家的生命里一定还有很多潜能,不是你的计划所能规范的。人的一生始终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而这种摸索就是主观的向往与客观境遇之间的互动。

达·芬奇在绘画的时候,永远不会去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他只是在开始时有个动机。当时有一个女人叫丽莎·乔宫多,她的先生很爱她,请了达·芬奇帮她画张像,这就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蒙娜丽莎》。达·芬奇画着画着,就开始思考什么是青春,什么是衰老。他眼前的这个女性可能二十多岁,可是她曾经是儿童、少女,现在变成了少妇,将来还会进入中年、老年。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画一张画,而是在思考一张画了。他又想:我是达·芬奇,正在画一个女人,画的过程中有我对生命的看法,我要把我认为美的东西尽可能地画到这张脸上,我画的不只是这个女人的肖像,也是我自己的肖像。她脸上的微笑也不只属于她本人,其中也有我对生命里最美的东西的赞赏。最后,达·芬奇就把自画像跟这张像合在一起了,如今我们见到的这张画充满了谜,大家不知道他究竟画的是谁。

如果我们今天照着一张照片来画一张画,绝对不可能是好作品,因为它是呆板的。如果我们肯观察的话,包括对着镜子长时间地观察自己,你会发现你的状态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变。所以,我不希望大家去根据一些红学的考证,来断定某个诗句一定是在隐喻什么。其实所谓隐喻就是不清楚、不确定,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隐喻一旦变成确定的一加一等于二,将失去原有的魅力。

宝钗在五十回的结尾处写了一首诗:“镂檀锲梓一层层。”“镂”和“锲”都是指雕刻,有一种很高级的雕工,能雕出一层一层的感觉。“岂系良工堆砌成?”第二句很清楚,这个东西非人工所为,乃浑然天成。“虽是半天风雨过”,这个东西可能是挂在树上的,风雨来的时候它会摇动。“何曾闻得梵铃声”,“梵铃”是庙宇的角落里挂的一种铃铛,梵铃响起,让人有种清醒和觉悟。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松果,宝钗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谜语?宝钗的生命跟松果的关系是什么?她是十二金钗里最聪明的女子,可是她对于生命的执著,是真的开悟了,还是最终只是一个发不出声音来的铃铛而已?作者没有明讲。这个松果可能在暗喻宝钗此生所有的堆砌雕琢、用尽心机的经营,到最后其实是没有真正结果的,因为根本发不出声音。可我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解释。也许《红楼梦》的精彩只是停留在那四句诗的模糊状态。

现在红学可能有两派,有一派是努力地解释这一句是讲什么,这一句是指宝钗什么命运;还有一派则认为还是停留在文本。我们已经讲了五十回了,我一直提醒自己,作为一个讲述者,一定不能离开《红楼梦》的文本。对它太多牵强的介绍和诠释可能都是在伤害这部小说。因为好的文学一定有它自己的文本,就像李义山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去解读它,但永远不要伤害这十四个字自己所产生的力量。


天上人间两渺茫

我相信对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宝钗本身是一个生命,就像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也有自己的生命状态一样。我们在解读他人的生命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意见带进去。可是生命最大的开悟在于,有一天你会发现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祸福吉凶,我们能做的,大概只有祝福,任何先入为主的介入都有可能是偏见。

我想,《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写这些刚刚进入生命状态的孩子,让我们产生很多悲悯、牵挂和担心,可是最终能做的只有理解跟祝福。所以这个松果对宝钗来讲,到底是褒扬还是嘲讽其实并不清楚。我自己最不喜欢看到的红学考证,是说这一段是讽刺宝钗如何如何。在我看来,《红楼梦》本质上不是一本讽刺的书,它的所有隐喻都带有悲悯的成分,它悲悯每一个人面对着生命遭际时的无奈。宝钗的生命有她形成的客观条件,最后她的谜底可能是松果,可这个松果要怎么去解读,我相信作者并不希望读者下太多的结论。

再看,宝玉也写了一首诗,第一句是“天上人间两渺茫”,如果只看到这一句,你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因为这是一个谜语,所以你会急着想知道谜底。可是我却希望你能多停留在“天上人间两渺茫”上。《红楼梦》从第一回开始,就已经在讲关于宝玉的神话了。他跟黛玉的爱情,是上一世造就的因果,这一世是要来还的。所以“天上人间两渺茫”是说本来就没有结局。这个女孩子就是要把所有你曾给过她的甘露,用眼泪来还掉。如果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变成夫妻,就违反了“天上人间两渺茫”的境界,本来他们的因果就不在于结成夫妻。所以第一句就讲出了宝玉心灵里的东西。他第一次看到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我想在座的各位的生命里也一定有一个人,是前世见过的,也许是父亲,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也许是丈夫,也许是陌路人。

我相信“天上人间两渺茫”是在讲一种非常奇特的生命经验,而这样的生命经验不是今天的科学逻辑能够论证的。而《红楼梦》的精彩也恰好在此,任何希望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去找《红楼梦》这一句讲什么,那一句讲什么,最后都会误入歧途,只能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带入庸俗的价值标准里。“天上人间两渺茫”,它本来就是宝玉的文本。这个句子宝钗写不出,这跟诗的好坏无关,宝钗有很多现世里的执著,宝玉没有,他跟所有人见面都是“天上人间两渺茫”,有一天他要走掉的时候,是什么东西都不会带走的。这个“渺茫”,意思很动人,大家读下去,最后会发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宝玉最后真的走到渺茫的世界去了,他只为了因果而来。

第二句:“琅玕节过谨提防。”“琅玕”是讲竹子,这个竹子让我联想到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和她那种孤芳自赏的生命状态,宝玉对这样的生命有很多的牵挂。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是跟竹子有关的谜语,它的谜底是风筝,因为风筝是用竹子做的,风筝放到天上去最后是一定要切断线的。中国古代有一个迷信,春天的时候放风筝,只有让风筝飞走,才能把灾难跟邪祟以及病痛带走,所以风筝的线到最后是一定要断掉的,这里真正讲的是宝玉。他觉得生命里遇到的所有人,这一世再多的牵挂,其实也不过是“天上人间两渺茫”。

“鸾音鹤信须凝睇”,过去的风筝跟现在的不太一样,在空中能发出声音。风筝的“筝”字本来就是指乐器,风筝也是空中的乐器,放风筝的时候人不仅在看,也在听。“鸾音鹤信”,是说它能发出非常美的声音;“凝睇”是忍着眼泪、含着眼泪听着这样的声音在空中飞的时候,表示风筝要走了,当它飞到最高处,借风发出很美的声音的时候,就意味着它要像鹤一样地飞走了。这其中有宝玉的悲哀,因为知道生命的本质,就像我写过的一首诗里的句子:“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与死别,并无第三种结局。”

这个时候宝玉的“凝睇”只是对生命本质的悲悯,他是跟宝钗在一起,跟湘云在一起,还是跟黛玉在一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结局是什么。“好把唏嘘答上苍”,生命到最后其实就是“唏嘘”二字,也许每个人对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解释:叹息、落泪、无奈的、无声的哀伤。我有了这一世,而这一世最后还是要还到天地之间的,有点儿像沈葆桢的“缺憾还诸天地”。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风筝,真正的谜底其实是宝玉,风筝只是一个物象而已。

当然,我不希望大家只往悲哀方面去想,因为我刚才提到过,当你写到生命本质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你最近为什么写的那篇散文这么悲哀?其实细想想,好像并不是悲哀,只是平静而已,平静到能很冷静地看生命的本质。其实能直面人生本质的人更积极,他能更本质地看到短暂的欢乐跟繁华背后的结局。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这首诗里有宝玉的生命态度。


错综复杂的精彩

林黛玉的谜语是:“何劳缚紫绳?”“”是古代神话里周穆王骑着去见西王母的那匹马。一开口就知道是黛玉,她是天上来的,根本不守人间的规则。意思是如果你真是神马,天马行空,哪里还需要什么缰绳来把你拴住?如果说宝钗是堆砌雕镂,那黛玉就是浑然天成。她像天马一样不需要任何的捆绑,这个“缚”就是“束缚”。这个谜底是走马灯。这种灯有点儿像皮影戏,将画着比如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之类的各种英雄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图像剪纸,罩在灯上转,它一转动,故事就发生了。对黛玉来讲,人世间所有的故事不过都是幻影而已。

“驰城逐堑见狰狞。”人世间所有的哀伤、痛苦、肮脏、污秽,其实都因为背后有个“主人指示风雷动”,可是“螯背三山独立名”,灯柱是不跟着这些幻象转的。当年在元宵节的时候,常能看到这种走马灯,灯在转的时候的情节的狰狞、美丽是不断变化着的,可是黛玉的生命就像中间那根不动的柱子,外面怎么转对她来说都没有影响。

三个谜语让我们看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那个被风雨摇动,可是发不出自己声音的宝钗;那个“天上人间两渺茫”,知道人生的巨大本质的宝玉;以及保有自己生命的笃定,根本早就看透了世间幻化的黛玉。

我一直希望在座的朋友如果对《红楼梦》真有兴趣,一定坚持回到文本。不要害怕看不懂,你一定会看得懂,因为最后你读《红楼梦》不是靠注解,而是靠你自己的生命看懂的。为什么我说《红楼梦》需要二十岁看、三十岁还看、四十岁再看,因为你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看。等到有一天你恍然大悟,你忽然懂得了自己跟风筝的关系,另一天你又懂得了生命跟那些幻象的关系,这个时候你对《红楼梦》的领悟才是真正的生命的领悟,而不是注解层面的领悟。

在五十一回,刚刚来到贾府的年轻、漂亮、聪明的薛宝琴,因为从小跟爸爸做生意到处跑,说自己也写过十首怀古诗。什么叫怀古?就是我们到了某个古代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心有所感而写出的诗。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怀古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典型的怀古诗。

我们今天到了柴山,会有一些感怀;到了台南,可能又会想到某些人。我们的人生旅途,很多路是前人走过的,所以你才会怀古。可是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怀古都是因为你心有所感,否则的话,前人走过的路跟你毫无关系。

这个十五岁不到的薛宝琴,跟着她的父亲到处漂泊,经过了十个名胜古迹,写了十首诗,这十首诗也暗示着十个俗物。所谓的“俗物”就是日常生活里常看到的一些小东西。这十首诗是十个地方、十种心情、十类生命状态,还是十个谜底。这十首诗不知有多少红学考证者一直在找它的谜底,因为作者并没有讲,它们有的可知,有的不可知,非常错综复杂。注意,最好的艺术一定是错综复杂的,因为生命远没有那么单纯,它是很多光和色彩交织起来的状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而很多时候这种错综复杂可以由诗来表达。


繁华即将过去

读这十首诗,我希望大家也能用刚才说的回到文本的方法,找到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不见得每一首诗都在讲一个人,有时候是在讲一种生命状态。第五回里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看到的那些判词,也不见得每一首都在讲一个人,像林黛玉跟薛宝钗一直是在同一首判词里出现的,所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会导致对文本的误读。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是个地名,这个地方在公元208年打过一次大仗,死掉了几十万人,所以引发了文学史上的巨大主题。几百年后,苏东坡的《赤壁赋》进一步地丰富了这个主题,每一个文人到了赤壁都会丰富它,以致赤壁现在有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因为大家已经搞不清楚最初的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哪里了。

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血淋淋的厮杀,是历史上的争霸留下来的一个记录,所以薛宝琴走到这里,就写了“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感觉长江之水承载着这么多尘封的历史记忆,流到赤壁时好像都流不动了。这很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他走到这个岸边的时候,忽然想起这个地方曾有过的曹操、周瑜、诸葛亮……但这些精英也不过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空名而已。可是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是没有名字的,其间充满了历史的苍凉跟悲哀。

元曲中有出戏叫《单刀会》,写的是年迈的关云长重回赤壁,胡子是白的,提一柄大刀在舞台上亮相,然后唱“大江东去”,旁边的人就跟他说:“将军,你看这水——”关羽说:“这不是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完的英雄泪。”可见每个历史人物到了这种现场,都会产生悲剧感。

《赤壁赋》的伟大在于它跳脱了政治,变成了对所有生命苍凉的一种感动和悲悯。从政治上讲,当时有人挺曹操,有人挺孙权,有人挺刘备。可是苏东坡到这个现场的时候,一曲“大江东去”的意思是:当年争霸的意义何在?几十万人都死在这个水里。薛宝琴的这首诗也在讲人该如何跳出对于名利的追逐。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当年赤壁之战那么喧闹的火,如今留下来的只有荒凉的风,赤壁之水中那些死者的魂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才是最巨大的悲剧。这首诗带出了对生命的本质同情,任何生命都不会因为他成为一代精英而变得多有意义,所谓的留名也是徒留虚名姓而已。谜底又是一个走马灯,走马灯本身是在灯柱点了油灯,外面转皮影,人看到皮影戏在走马灯里转的时候,会有一种亡魂的感觉。这首诗不是在讲任何个人,而是预示《红楼梦》的繁华将要过去了。“喧阗一炬”的热闹有一天会变成“悲风冷”,后人阅读这个家族的历史时,他们曾经的繁华也不过是徒留名姓的“载空舟”。


人世间的牵连

接下来她到了交趾,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中国在汉代在这个地方设了交趾郡。越南当时相当于汉帝国的一个省,打到这个地方的是汉代的大将马援,马援曾发誓说自己一定要马革裹尸,希望自己一生能够为大汉帝国开疆拓土,是他在汉朝的边界立了铜铸,所以马援是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的代表。这里用到“铜铸金镛振纪纲”,就是用铜铸的柱子和金铸的大钟来“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是说那个声音会传到很远,震慑到了戎、羌这些外族,这里代表着汉朝对外族的征服和镇压。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铁笛”是指马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子房”是张良,马援是靠南征北战来建功立业的,传说张良在垓下之国时,命军士用笛吹奏楚歌,瓦解项羽军心。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以吹笛事论功劳,这个谜底一般人认为是喇叭,可同时也是在说十二金钗中的贾元春,是元春使得这个家族的繁华达到鼎盛,让这个家族真正在皇室受到了重视。可是我刚才也讲过,所有红学的考证结论都要谨慎,因为很容易被限制住。

接下来,到了南京的钟山,薛宝琴想到一个古人叫做周颙,他是有名的隐士,后来因抵不过当政者的要求,最终出来做了“海盐令”。所以这里薛宝琴有点慨叹周颙的晚节不保,怎么会坚持不住又出来做了“行政院长”?既然打定主意追求一种纯粹的自由,干吗要去惹这一趟牵绊?“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皇帝的诏令一下来,他就出来做官了。“牵连大抵难休绝”,是说其实生命当中有各种无可奈何的牵连。注意一下,“牵连”不见得是逼迫,有人拿着枪逼着你是一种牵连;而一个人太好了,你根本无法拒绝他,也是一种牵连。

这种牵连是你只要活着就无法摆脱的,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比如你对母亲的爱就是心甘情愿,我这一世最大的牵连就是母亲,因为你跟她有那么亲密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牵连大抵难休绝”,无论如何都断绝不了,才叫做牵连。“莫怨他人嘲笑频。”所以最后当然要被人嘲笑。这个谜底一般的学者都认为是“提线傀儡”,有点像布袋戏。很多线是人眼看不到的,大家只能看见傀儡在动。意思是说人很多时候是会处于不自由的境况,各种的线在后面牵制着你的生命做出各种的表情、动作,可是其实我们是傀儡。超现实主义的导演布努埃尔的那部《自由的幻影》,中心思想就是说人自由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有学者认为这个不只是在讲傀儡,也不是在讲周颙,其实是在讲李纨,她的丈夫去世以后,她所受到的牵连。“名利何曾伴汝身”,她不要名也不要利,年轻守寡,可是“无端被诏出凡尘”。学者的考证说,因为贾兰后来做官,她变成了一品夫人,这些解读我已经不是很喜欢了,因为已经远离文本了。


寄言世俗休轻鄙

我们再看《淮阴怀古》,淮阴这个地方汉代时曾封过一个侯,淮阴侯就是韩信。韩信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被慨叹的人物,是个非常会打仗的将军,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最后刘邦立国之后,一下子就把他给整掉了。

历史上在开国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种人,傻乎乎的,很会打仗,帮人家把天下打下来,可是他永远不具备看到“狡兔死,走狗烹”的智慧。薛宝琴到了淮阴,联想到淮阴侯在历史上声势曾经如日中天。“壮士须防恶犬欺”,说你虽是壮士,可是你要小心,有一天那个最卑劣、最卑微的人可能会来整你,最后整淮阴侯的都是那些他平常根本不看在眼里的人。

“三齐位定盖棺时”,当年刘邦在争天下的时候,有段时间势力非常弱,楚霸王项羽当时已经掌握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刘邦很会装,假装自己一点都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然后韩信一路打到了山东一带,他觉得山东打下来,需要有人来治理,就派人去跟刘邦报告说:请允许我暂代齐王。大家知道,“王”一定要皇帝来封,哪有自己称的?这当然也表明韩信确实是一个政治上的笨蛋。使者来传消息的时候,刘邦正在吃饭,听了以后马上说:“抓起来杀掉!”张良在桌子底下踩了刘邦一下,刘邦马上就懂了,说:“何必暂代齐王,就让他做齐王好了。”淮阴侯就这样做了齐王。张良的意思是你不能这个时候整他,因为军权还在他手里,可见这里面全是政治的权谋。可是《红楼梦》却从这种政治争斗中生出了一种巨大的悲凉。

“寄言世俗休轻鄙”,这是作者真正的悲悯,意思是大家不要嘲笑韩信,觉得他是个傻蛋。“一饭之恩死也知”,《史记》里有一个最动人的故事。韩信在少年时非常不得志,没有饭吃,当时有一个漂母,漂母不是人名,就是在河里洗衣服的女人,看韩信饿得实在没有办法,就拿饭给他吃。韩信磕头谢她说:我是个有志向的人,请告诉我你的名字。意思是你住在高雄的哪个区,等我有一天功成名就,一定报答你。结果漂母大骂了他一顿,说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养不活,我给你饭吃不是因为同情你,只是我多一碗饭给你吃就是了,我为什么要你报恩。

我一直觉得《史记》里写得最精彩的人不是韩信,而是漂母。我在高雄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人,就是那种在夜市里谋生活的人,他们身上自有一种豁达,会觉得你做你的党政军要员,跟我有什么关系?韩信在遭到巨大陷害时,想到一生对他最好的就是那个漂母,可是他已经不可能知道漂母在哪里了。《史记》中的那个漂母是民间处处可见的一类人。他们没有知识和文化,但却有对生命真正的爱。这是《史记》的传统,也是《红楼梦》的传统,它们告诉你民间的人的可爱,他们偶尔也会被政治利用,可是他们待人始终有人间的同情,不会有那些暗算和权谋。

所以“一饭之恩死也知”,一般人说这是在讲王熙凤,王熙凤不是对刘姥姥好过吗?尤其说“须防恶犬欺”,这个恶犬指的是贾琏,因为贾琏后来休了王熙凤。贾琏本来怕老婆怕得要死,可是等到凤姐没有势力的时候,就要来整她了。我觉得都太牵强。


樗栎应惭万古羞

再看《广陵怀古》,讲的是杨广,就是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隋炀帝所修建的堤防,当年两岸都是树,夏天的时候蝉鸣鸟栖。其实作者是在感叹,你当年的权力、繁华、声势如此了得,今天如何呢?“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据说杨广当年修运河是为了到江南去看琼花,所以引起历史上许多的非议。

作者对这些口舌之争没多大的兴趣,当然我们知道,隋炀帝的开凿运河跟秦始皇的修长城一样,都是很复杂的历史事件。我们知道,没有秦的长城,就没有大汉的强盛;同样,没有隋的运河,就没有大唐的强盛。因为运河让整个南北方经济贯通,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完全被破坏,它的经济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持一个强大的王朝。运河修通以后,有了江南经济的支撑,才构成了大唐繁华的基础。可是民间对此不是那么了解,修长城会出来一个“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凿运河当然要动用很多民夫,所以老百姓很讨厌这件事情,就认为这个皇帝暴虐无道,只是为了去江南看琼花就修这条河。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谜底是杨木做的牙签。

再看下一个《桃叶渡怀古》,桃叶大家不熟悉,她是王羲之的儿子也是一个大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是当时的歌妓,后来被王献之收为妾。“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桃叶的出身虽不高贵,可是她跟王献之非常相爱,王献之是世家子弟,爱妾却是一个风尘女子,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肯定要引起家族的反对和大家的议论。“六朝梁栋多如许”,六朝时代有那么多精英,可是“小照空悬壁上题”。王献之特地用非常美的书法为桃叶的像题诗,并把它挂在墙上。这里讲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有人念念不忘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的人却认为一生能好好地爱一个我爱的人就够了。一般人觉得这首的谜底是扇子。

下一个《青冢怀古》,“青冢”是指在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它是沙漠中永远长有绿草的一个坟冢,当然这也是传说。因为以蒙古族的习俗,并没有“冢”,像成吉思汗的墓到现在一直找不到,因为按蒙古族的习惯是墓葬以后要让马在上面跑,把整个地踏平,根本无法知道墓冢到底在哪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墓葬的习俗,“青冢”是汉族人为表达对王昭君的怀念,而假造出来的古迹。其实假造古迹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人认为苏东坡悼念了半天的那个赤壁也是假的,可是这并不影响《赤壁赋》是文学名篇。因为“怀古”本来就是怀念每个人的心中之古,跟那个地方是真是假并没有多大关系。

“黑水茫茫咽不流”,在北方的雪地里水看上去是黑的,所以黑水一般用来形容北方的水流。南方的水在绿色的草地里,看上去是白色的。“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这里让人联想到昭君出塞时不断弹奏着的凄冷的琵琶声。“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大汉用把女人嫁给匈奴的和亲政策来避免战争,是非常可笑的,“樗栎”是那种可以做栋梁的大树,意思是那些国家的文武栋梁,一遇事情就当缩头乌龟,应该觉得很羞愧才是。在后来的《昭君出塞》这出戏里,昭君最后一次见汉元帝,面对两边的文武大臣,昭君就抱怨说:“满朝文武皆无用,却要我红粉去和藩。”可见戏剧中有时候也隐藏着很尖锐的政治批判。

这首诗的谜底是墨斗,现在很多年轻朋友大概都没有见过。古代盖房子的时候,要在墨斗里装上墨汁,从里面拉出一条线,在要锯开的木头上打直线用。也有人说是隐喻《红楼梦》里面十二金钗副册里的“香菱”。


不在梅边在柳边

接下来就到了《马嵬怀古》,马嵬在陕西,是安史之乱后杨玉环被赐死的地方。我到这个地方是在1988年,也是因为《长恨歌》跑去的。如今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有时候是因为文学才产生了古迹。读了《长恨歌》,大家都觉得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去凭吊一下,心里会很不安,最后它就变成一个文学的结局了。所以每个到现场的人都能看到杨贵妃的墓上有特别多的文人题壁,大家在用各种的题诗来慨叹这件事情。

“寂寞脂痕渍汗光”,只有回到文本,你才能发现薛宝琴这个句子有多漂亮,我们在《长恨歌》里曾读到洗过温泉的杨玉环“侍儿扶起娇无力”,也说到“温泉水滑洗凝脂”。这里的“寂寞脂痕渍汗光”,就是指泡过温泉以后稍有点流汗,以致皮肤上有微微的光泽。“温柔一旦付东洋”,说的是当年皇帝对她的宠爱,我们知道李隆基认识杨玉环的时候已经五十几岁,杨玉环只有十六岁,本来是他的儿媳妇。所以他们的爱情非常特别,更像是疼爱的感觉。我一直认为李隆基有中年危机,年轻时靠政变登基,然后是“开元之治”,一直致力于国事,到了五十七岁忽然意识到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好好爱过一个人,便谈了一场发疯般的恋爱。中年人的爱情都很有毁灭性,他爱了一个完全不该爱的女子,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他就是疼她,完全娇宠她;可是一旦仗打起来以后,却连保护她的能力都没有。“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在《长生殿》这个戏里,杨玉环的尸体最后化成仙走了,留下了一个香囊,这个香囊是当年唐明皇送给她的。唐明皇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打开棺木还能拿到一个香囊做留念。这首诗的谜底就是锦香囊。有人认为这一段是在讲秦可卿,秦可卿是十二金钗里最先死掉的,可是她的魂魄好像一直留在这个故事里。

下面的这两首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宝钗跟黛玉对这两首诗意见不同。因为这两首诗中所怀之古不是史书所载的,“蒲东寺”是《西厢记》里的寺名,所以《蒲东寺怀古》其实是小说里的地方,历史上并没有红娘,也没有崔莺莺,更没有张君瑞,可是显然这些戏剧对小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她说:“小红骨贱最身轻”,红娘是一个小丫头,身份卑贱,是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个“轻”就是让人觉得她没有身份,没有重量;可是这个“轻”也指自由,指不受礼教的束缚。红娘后来之所以变成元朝以后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因为她带动了全社会的婚姻和恋爱的自由。

多年以来大家最喜欢的角色就是红娘,相反,那个崔莺莺呆呆的,典型的那种北一女中最好的学生模样。红娘总跟她说:“你既然爱,你为什么不大胆地说出来。”可崔莺莺永远不敢,因为母亲礼教太严。最后红娘就帮助张君瑞翻墙到女生宿舍去找崔莺莺。我们很难理解这个故事为什么在当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今天男生到女生宿舍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可是古代时红娘这个角色真的是有很大的革命性。

“私掖偷携强撮成。”红娘扮演了一个把一对相爱的人拉在一起的角色。这里有点批判中产阶级的这些贵公子、小姐,每天在那边弄首诗传来传去的,干吗不大胆一点?“虽被夫人时吊起”,老夫人知道后,就把红娘吊起来打,但是“已经勾引彼同行”,红娘用自己的牺牲成全了一段美满的姻缘。这个谜底是红颜色的放天灯,台湾现在也还有,就是利用热气的物理现象把灯放飞起来。

也有人认为这里讲的是跳井自杀的丫头金钏儿,金钏儿是宝玉一直非常怀念的一个女孩,其实他只是对金钏儿流露了一点点爱意,结果王夫人就把金钏儿给逼死了。所以宝玉一直对金钏儿这个丫头有很大的抱歉,这里用红娘来暗示。

下面是《梅花观怀古》,此观取材于近几年很红的戏剧《牡丹亭》,“不在梅边在柳边”,就是《牡丹亭》里的句子。《牡丹亭》对《红楼梦》影响非常大,在《牡丹亭》当中,汤显祖写了十六岁的杜丽娘长期受到礼教的约束,最后因为一次游园,在梦中遇到了一个叫柳梦梅的男子来跟她做爱,她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喜悦跟温暖,她因此决定以死亡来成全这场爱情。其实这是明朝的一个巨大的悲剧,当时所有的女性、所有的爱情都处在完全被荒废的状态,只能等待父母来安排婚姻。《牡丹亭》的后来是神话故事,杜丽娘从棺木里重新复活,又跟柳梦梅在一起了。所以这里讲道:“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舍画婵娟。”全本的《牡丹亭》有一折叫《拾画》,杜丽娘在死前画了一张像,卷起来放在了梅树底下,她知道那个男孩子一定会在某一世来这里看到这张画。最后柳梦梅来了就一直对着画呼唤,杜丽娘由此复活了。

在那个爱情受到极大压抑的时代里,人会用这样的方法去呼唤自己心爱的女子。所以《拾画》、《叫画》是《牡丹亭》里非常重要的两折,“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就是他们最后终于见面了,重新在一起了。“春香”是《牡丹亭》里一个丫头,性格有点儿像红娘。有趣的是,在礼教严格的社会里,能够大胆突破封建礼教的常常是丫头,红娘和春香在舞台上都活泼得不得了,扑蝶、采花的都是丫头,小姐却经常是坐在那里完全不动。宋元以后戏剧的主角多是丫头而不是小姐。最后一句是:“一别西风又一年。”

一般学者认为最后一段是在讲林黛玉。可是我还是想重复刚才提到的,十首诗现在看完了,大家看到它错综复杂地在讲许多生命的关系,其实我觉得它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十种感叹,只是借着薛宝琴的口中说出来而已,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其中若即若离的关系。


情爱的自主

比较重要的部分是在下面。读完后,大家都说真是妙极了,可宝钗的意见不同。宝钗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意思是前面八个人都是历史上有的人,后面两个没有,她认为没有历史依据的东西是不可靠的,就说不如另外再作两首。黛玉马上拦住说:“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胶柱鼓瑟”是现在已不大用的一个成语,就是明明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了,还要再继续弹。这八个字骂得蛮厉害的,意思是你也太较真儿了,这里能看出黛玉跟宝钗的生命态度明显不同。

黛玉觉得生命就是一种率性的自在,宝钗则有很多的束缚跟限制;如果说宝钗是已经用缰绳勒好的马,那黛玉就是没有任何羁绊的马。所以她批评宝钗说:“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外传”是指不该看的禁书,其实黛玉已经看过了。“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就是这两首都是跟戏剧有关的,当时看戏就看《西厢记》和《牡丹亭》。“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道:“这话正是了。”探春跟黛玉站在一边,认为没必要计较到底有据无据。

李纨又道:“况且他原走到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因为你喜欢文学,最后那个东西就会越传越多,变成真的。我们知道,《达·芬奇密码》一出,现在已经有好多旅行团去找其中那些地方了。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文学会引发人创造出新的东西,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创造了一个大观园,对于作者来说,那肯定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可现在在上海、北京都有大观园了。

“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羽只死了一次,怎么会有三四个坟?李纨认为是很多人穿凿附会弄出来的,所以她说:“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这一句话也很有趣,在李纨的心目当中,十几岁的孩子是不该读《西厢记》和《牡丹亭》的。今天在古典文学当中最伟大的作品,在三百年前竟是禁书。所以,我相信眼下被禁的电影,大概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经典。有时候人真的很奇怪,当某个文化中的先锋者要去触摸人性中最好的东西时,大家起初是害怕的。从《西厢记》到《牡丹亭》,一直在讲人对于情爱的自主能不能找回来,可是我们用了差不多一千年才真正找到,这真是蛮悲惨的一件事。

如果《会真记》是在唐朝时就有的,真的超过一千年了,我们对青春和爱的追求,竟然争取了一千年才得到。所以今天我们还要争取的一些东西,也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够得到。所以我说真要弄清这十首诗的意义,恐怕结尾的这些讨论才更重要。


对比荒谬的写实手法

第五十一回的后半部,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片断。这个喜欢是因为在一部长篇小说里,当作者使大家陷入一种谜语的迷惑当中时,忽然又峰回路转,回到了非常现实的生活。我想,这种写法本身非常有趣,就像我们读一本推理小说,特别希望早点儿知道结局,破解密码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快乐,可是同时我们会发现作者可能希望我们多一点时间停留在密码本身,因为那个密码可能就是一个生命现象。也许我们的生命最后都有一个结局,人的生命是每一分、每一秒积累起来的,可是我们常常会想知道生命的结局到底是什么?但当你一直想看生命结局的时候,反而把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虚度了,没有机会真正享受生命的本质。

所以作者在谜语的茫然跟迷惑里,忽然跳回了现实。大家在吃饭,袭人的哥哥花自芳来说妈妈病重,要请袭人回去。这个事件既可以说是偶发的,也可以说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我们总在猜测所有人的结局,但任何猜测都不如回过头来打量生命本身。

我常说《红楼梦》是可以衍发出很多短篇小说的,这一段如果拉出来,就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小说。袭人的家里很穷,穷到最后只好把女儿卖了做丫头,拿到一笔钱。之前我们知道袭人回过家,家里说现在日子还好,要不要把你赎回来嫁人?袭人不肯,她觉得你们当年狠心把我卖掉,幸好运气还不错,能跟宝玉在一起。袭人对母亲大概是又爱又恨,因为人生本来就很错综复杂。现在母亲病重,袭人心里一定是百感交集,但作者没有多写这个事件,只讲王夫人说人家母女一场,应该让她回去送终,接下来就把事情交给王熙凤办理。

如果在今天我们接到这样的电话,说最亲的人在ICU(重症加护病房),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赶过去。可贾家的一个丫头出门还要检查穿的衣服、坐的车够不够排场。这个场景很奇怪,你会发现当所有的事情都变成礼教的时候,人性里面最单纯的东西其实已经被转移了。读这一段时,大家可能会觉得很荒谬:一方面是作者真的写得好极了,从来没有人能把一件衣服描写得这么细,王熙凤仔仔细细地检查袭人穿了什么衣服,带了什么样的包袱,有没有丢贾家的脸;另一方面大家知道袭人回去是给母亲送终的,情况非常紧急,都不知还能不能见上最后一面,竟然还要顾及排场。作者把两个荒谬陡然地写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写实文学。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