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编写意图【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有四项,均紧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其中,任务一指向课程标准要求的对作品“精神内涵”“文化价值”的体会与理解;任务二紧扣课程标准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

 

 

单元目标

 

1.阅读古代散文佳作,体会古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感悟,把握文章承载的文化观念,从中受到陶冶,汲取智慧,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深入研读单元选文,在反复诵读涵泳的基础上,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理解作者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赏析文章的章法和细节;学习自主选择角度欣赏古代散文作品。

3.结合体验与思考,进行对比与联系,集中研习古代散文;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散文的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并尝试接触、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

4.在研习单元选文的过程中,理解古人是怎样“修辞立其诚”的;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封书信,做到说真话,述真知,抒真情。

 

 

编写意图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理念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以文言诗文为主体的单元所共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共有四个文言诗文单元,与必修教材一样覆盖了经史子集四部: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第二单元以先秦诸子的作品为主(《礼记》虽为西汉人所编纂,但反映的主要还是先秦礼制),可以视为必修下册教材第1课的拓展与深化;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第三单元是史传和史论,可以视为必修下册教材第2、第3两课和第16课的整合与延伸;本册教材第一单元所选诗词从《诗经》直至两宋,与必修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同样具有反映“古代诗歌史”的意味,但时间跨度更大;本单元则综合选择了从西晋到明中期的六篇古代散文名作,体式变化多样,也略有“古代散文史”的模样。由此可见,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文言诗文单元都带有加深拓宽、比对归结的多重意图。值得一提的是,非议论类的文言散文是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大宗,但在前四册统编教材中并未设置专门的单元,相关选文也较少,作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一个文言散文单元,也是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的最后一个文言诗文单元,本单元应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来组织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为一体的佳作,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作为一个归结性的单元,古代散文的诸体皆备是题中应有之意。本单元的选文分属“表”“志”“序”“辞”“传”“记”六种,基本涵盖了中学生常见的古代散文(议论类散文除外)体式。除了《陈情表》《兰亭集序》带有实用文的特点,其他几篇都是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为主的作品。即使是《兰亭集序》,也并非以“序所以为作者之意”(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为主,而是以序文抒发作序者自己的感思,属于“疏通圆美,而随所序之事变化”(陈绎曾《文说·明体法》)的作品,与纯实用性的序文有所区别。

从风格来看,这六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都是晋代作品,其中《陈情表》《归去来兮辞并序》都曾被选入《文选》,虽然带有重视“辞采”“文华”的特点,却并不堆砌、浮华,属于能得文辞之助而不为辞所累的佳作。《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柳文清朗有力、不乏文采,苏文晓畅平易、不事雕琢,可谓各臻其妙。《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作,即事抒情,真切动人。八大家的古文一般而言被认为是魏晋以来文风的对立面,而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因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即由骈而散,由华而实,由踵事增华而不尚雕彩。当然,由于三篇晋文本是佳作,不属于古文运动要抨击、批判的浮靡已极的骈文,所以学生只能约略感觉到这一转折,但作为一个归结性的单元,这样的内在理路是具备的。

教材在选文和安排时除考虑文学史的脉络外,也兼顾了主题、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疏,开篇陈述祖母抚养自己、自己奉养祖母的情况;接下来备述守臣推举、天子征辟与祖孙两人相依为命、不可分离的矛盾,表示自己并非不知满足、别有所图;最后再次强调祖母朝不保夕、自己不能远离的事实,祈请皇帝以孝道为重,容许自己先孝后忠。从实用文的角度来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推辞征辟、保全自己,但文章写得恳切真挚,感人至深。千载而下,读之仍令人动容。

《项脊轩志》借记物以叙事、抒情,在描述项脊轩景物变迁的同时,以简洁的笔法记述自己在其中的生活以及与亲人朝夕相处“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深怀念,把一段悲喜交加、令人感喟不尽的人生呈现在这个“室仅方丈”的微缩舞台上。全文以平淡的词句、平静的笔调描述平凡的往事,令读者感怀想象,偶尔一两句抒情点染,就会打开他们的情感闸门,使其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所谓“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是也。

就本单元来说,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时代分居首尾,但合为一课,除了其中包含着孝老爱亲的传统价值观这一重要原因之外,也因为两篇文章存在着其他一些相似点或可对照点。例如,两篇文章都写得情真事实,凄切动人,事为情之始,情为事之华。又如,两篇文章在语言方面都较少华丽的雕饰,以传情达意为主,相较而言,《陈情表》较为整饬修洁,《项脊轩志》则将典雅的叙述与口语化的描写融为一体,等等。

《兰亭集序》是序文,记时地、述人物、叙事由都很简略明快,在简洁清丽的景物描写之后,是对人生苦短、欢愉难期的感叹,是对死生至大、不可轻忽的觉悟,最后再回到对诗集内容的简要介绍,仍不离“其致一也”。文中那宇宙自然与诗意生命的交响,乘时作乐与人生苦短的变奏,引发了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与沉思。与这篇流传千载的序文相比,作为诗集主体的众多名士的诗作反倒流传不广了。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作者辞官归里,复返自然后的作品,充满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作者投身自然山水,将自身的生命融入林泉之中,在对登皋吟啸、临流赋诗的吟咏中平静地看待时光流逝、岁月渐老。在与世俗生活决绝之后,陶渊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田园生活的一切,用敏锐的心灵体验万物的律动,他的快乐来自很多地方,但最根本的则在于他那向往自由、品味孤独的内心终于能摆脱桎梏,有所寄托,获得安顿。

将这两篇文章合为一课,并不仅因时代的相近,而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对生命的深刻认识,有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体悟,能给予今天的人们很多启发。同时,这两篇文章能够将语言锤炼得不失素朴淡雅之美,打磨得颇具自然生动之致,清雅精致,节奏感强,收放自如,这是后世那些浮华作品所难以比拟的。从文章写法来看,《兰亭集序》一气而下,是比较标准的散文笔法,《归去来兮辞并序》则“自首至尾,凡五易韵,为《骚》之变体”(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九),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方便师生进行比较阅读。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设事明理的散文,虽然文体是“传”,但用意并不全在记述人物的言行,而在于因事明理、针砭时弊。文章从郭橐驼擅长种树写起,很快过渡到他的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与其他植树人过分干预树木生长,“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接着又借郭橐驼之口,以种树类比养民,批评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委婉而又明确地提出了为政者应宽政解缚、与民休养生息的观点。这种传记文中的说理只作类比而不作逻辑推论,但由于种树之术与养民之术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作者要讲的道理仍然令人信服。

《石钟山记》是一篇记游说理的散文,虽然文体是“记”,却“以辩体为记体”(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把论断、说理与叙事、写景融为一体。文章围绕着“石钟山因何得名”的问题,从对前人说法的怀疑写起,进而写自己和苏迈同游石钟山,探究其得命名原因的经过和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想,并推测石钟山得名问题长期没有“正解”的原因。其中父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不仅是绝妙的“绘声”文字,也是详尽的探究记录,近人说“东坡此文,直以记为考”(林纾批《古文辞类篡》卷九),是很有见地的。

这两篇散文并未合为一课,但教师在教学时除落实各课的教学目标外,也不妨做些跨课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适当地做些研究。例如,两篇文章都有比较多的说理成分,但所说之理不同,文章写法也各有差别。《种树郭橐驼传》所说的是养民之术,所论在政事,切中时弊,针对性强,文章写得委婉深隽,耐人寻味。《石钟山记》所说的是名实之理,所论在事理及明理之道,由事入,由理出,文章写得潇洒自如,虽无大起大落却自有内在起伏。

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有四项,均紧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其中,任务一指向课程标准要求的对作品“精神内涵”“文化价值”的体会与理解;任务二紧扣课程标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的任务,兼有读与写,有关阅读的任务,抓住古代散文语言、结构上的特点进行研习,有关评点的任务其实仍然是对经典文本的鉴赏,是以写促读、以评助赏;任务三是文言语法现象的梳理总结(词类活用),也是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内容;任务四是单元写作,跳脱开对技法、套路的过度关注,返璞归真,强调“说真话,抒真情”,与前一单元的写作任务“语言的锤炼”形成呼应,带有总括高中阶段写作学习任务的意图。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