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笔端词意婉转——读李密《陈情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选自《中国古代诗文讲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略有改动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情满笔端词意婉转——读李密《陈情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情满笔端词意婉转

——读李密《陈情表》

翁德森

 

司马氏灭蜀后,为什么要一再征召李密出仕?这是因为第一,李密是个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物。他在蜀汉担任过尚书郎的官职,并曾多次出使东吴,能言善辩,受到孙权的赏识。征召李密出仕,既可笼络、安抚蜀汉旧臣,又可吸引东吴官员归心于晋,减少以后征吴的阻力;第二,李密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少时曾拜当时的名儒谯周为师,博览五经,对《春秋》《左传》尤有研究,在儒林中有一定的影响;第三,李密是个深受社会敬仰的著名孝子,《晋书》将他列入《孝友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面对西晋王朝的多次征召,李密为什么一再陈情,辞不就职?有人说是由于热爱蜀汉,不愿为西晋效劳;有人说是由于司马民政局未稳,故采取观望态度。笔者认为李密不是用势利的眼光窥察方向。他不肯应召出仕,固然带有留恋蜀汉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看重名节。自己的蜀国新亡,怎么能马上到晋国去当官?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在感情上转不过弯。何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篡权,名声很坏;爱惜名节的李密,岂肯应召出仕?

后来,晋武帝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成效,社会的舆论改变了,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晋王朝的形象改善了。而李密的祖母逝世了,李在守丧期满后,没有别的借口,终于应召赴命,历任尚书郎、益州大中正和汉中太守等职,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刚直性格,终因批评朝政而被贬官、罢官,老死家中。

《陈情表》一文,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晋武帝读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不仅同意了李密暂缓出仕的请求,而且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其祖母。本文陈情说理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段,叙李密的悲惨身世。“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首段第一层次的总提。“六月”“四岁”“少”“九岁”这些词紧扣“夙”字来写。“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是“凶”的具体化,“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闵”的具体化。这一层次写父丧母嫁,写病弱难养,都是为了突出祖母的养育之恩,伏下文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为自己的陈情提供了第一个有力的依据(祖母的恩情深如海,自己有义不容辞的反哺责任)。第二层次写祖母久病在床,只靠自己一人奉养,伏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为自己的陈情提供第二个有力的依据。“既无叔伯”,强调父辈无人照顾祖母;“终鲜兄弟”,强调己辈只有自己一人照顾祖母;“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强调儿辈幼小,不能尽孝养之道。“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是对“既无叔伯,终鲜兄弟”的照应小结,“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是对“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的照应小结。“既无”“又无(终鲜)”“外无”“内无”,突出一个“无”字,隐含一个“孤”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对前六句的形象化的小结。“而刘夙婴疾病”的“而”字表示进一层的意思。一个“夙”字说明祖母久患疾病,并非现在皇上要我出仕,她才突然生起病来。“婴”字形象地说明祖母早就被病魔所缠绕,患的是慢性病,需要自己长期奉侍。全段的关键词是一个“孤”字。“孤”字贯串首段。第一层次从自己无父母抚育的成长过程来突出这个“孤”字,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来强调;第二层次从祖母只靠自己一人照顾来突出这个“孤”字,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作渲染。

第二段,写皇恩深厚,自己进退两难。“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作者笔锋一转,由陈祖母之恩转到陈圣朝之恩,使尽孝道和报国恩的矛盾开始产生。“沐浴”两字是形象化的说法,比喻身受润泽、熏陶。以下具体写“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察”“举”“拜”“除”几个动词的词义有细微的差别,运用恰到好处。由郡太守的察荐到州长官的推举,由地方官的授职到皇帝的亲自任命。所授的官职越来越高,国恩越来越深厚,达到了“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程度,一步步地将李密投入“尽孝道”和“报国恩”的深刻矛盾之中。太子洗马一职,只有政治上极可靠、学识十分渊博的人方能充任。晋武帝让李密担当此职,这是对李的高度信任和重视,而他却“辞不就职”,引起了晋武帝的怀疑,于是出现了十分危急的局面:“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三个整齐的排比句,极写晋王朝逼迫李密赴任的情景,形成了急促的旋律,加强了节奏感和紧迫感。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两个整齐的转折句:“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将报国恩和尽孝道的矛盾十分恳切而委婉地表现出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对这两个转折句的小结,也是对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总收结。第一段由陈祖母之恩谈到尽孝道,第二段由陈圣朝之恩谈到报国恩,尽孝道和报国恩的矛盾对立,产生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但作者并不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故作顿挫。

第三段,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作者十分巧妙地将自己尽孝道的行为和晋武帝“治天下”的纲领相联系,表面上是恭维晋武帝,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辞不赴命”的行为取得合法的伦理依据。“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一种依据,一种体现。凡是故臣遗老,尚且都受您的同情、养育,不强使他们出仕,让其子孙尽孝养之道;何况我家的孤单困苦尤为突出,更应该让我奉养年老而久病的祖母。从“凡在”和“特为”的比较中,即从一般和特殊的比较中,强调自己更应该受到照顾。作者针对晋武帝的猜忌,先以自己在蜀汉出仕的经历说明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不矜名节图宦达的人,再从自己极其低微的“亡国贱俘”的身份和所受到的破格恩宠的对比中,说明自己感恩不尽,哪里敢徘徊犹豫,有什么立名节的想望。这十句意在说明辞不赴命的原因不是由于崇尚名节。接着作者将笔锋转回到本段开头所点明的“孝”字上来:只是因为(“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第一句写老,用太阳快要落山的自然景象形容老年人快要死亡;第二句写病,展现一个垂死的病人形象;后两句写祖母健康情况恶化,危急感一句比一句加强。这四句写祖母年老病重,既照应前文的“则刘病日笃”,又伏下文的“报刘之日短也”。然后根据本文首段所陈述的事实,作概括性的总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照应、小结首段第一层次,重提陈情的第一个依据,间接写自己应该尽孝道(有反哺之责);“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照应、小结首段的第二层次,重提陈情的第二依据,直接写自己应该尽孝道,说明辞不就职的唯一原因是为了孝养祖母。

第四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的主旨。文章从权衡问题的缓急入手,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尽孝道,后报国恩。如此进退就不会狼狈了。接着以乌鸦反哺的形象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终养之志,暗示奉养老人乃天经地义之事,否则将置自己于禽兽不如的境地。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即全文的主旨)。然后宕开一笔,说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不仅蜀之人士及二州长官可以作证,连天地神明都可以作证,强调自己所谈的都是事实,加强陈情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以利于陈情目的实现。“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四句紧扣“愿乞终养”四字作进一步的阐述。“庶刘”两句还暗含“报刘之日短”之意,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两句则暗含“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之意。文章前后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陈情表》全篇抓住一个“孝”字做文章。曹氏篡汉、司马氏篡魏,最高统治者的如此作为,影响了社会风气,忠君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淡薄了,而孝亲思想在社会上却仍有广泛的影响和基础。鉴于这种情况,新建的西晋王朝想利用“孝”来号召天下,笼络人心。作者正是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来作为全文立论的中心和主要依据,写下了这篇妙手回春的力作。文章的每一段都围绕“孝”字来写,时而暗写,时而明写。一个“孝”字贯穿全篇,它好像纵横交错的网线,将全文“织”得既细致精密,又十分自然。

本文的结构特点:1.善于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组成有机的整体。例如,第一段由极写祖母之恩谈到应尽孝道,第二段由极写圣朝之恩谈到要报国恩,然后将尽孝道和报国恩的矛盾尖锐地显示出来。作者十分巧妙地将一、二两段即“进退狼狈”这一问题的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了有机的整体。又如,首段的第一层次侧重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第二层次侧重写“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两个层次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组成了有机的整体。再如,第三段说明“辞不就职”的原因不是由于崇尚名节,而是由于祖孙更相为命,将这一问题的一反一正的两个方面组成了有机的整体。2.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紧密。例如,“则刘病日笃”,既照应前文的“而刘夙婴疾病”二句,又伏下文的“但以刘日薄西山”和“报刘之日短也”。又如第二段的“臣以供养无主”照应并概括了第一段的“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六句,第三段的“宠命优渥”照应并概括了第二段的“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句。

本文的语言特点:1.善于运用含有相对立的或相辅相成内容的排偶句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等含有相对立内容的对偶句,体现了本文在矛盾中抒情的特色。作者还运用了带有“前后”“生死”“内外”“长短”等相对词语的排偶句来表达相辅相成的内容。例如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来强调西晋地方官对李密的重视程度;用“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表示生死都要报大恩;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来突出祖母无人照顾;用“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来比较年寿的长短,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办法等。2.本文保留并发扬了四字句的优点,摒弃了雕琢的陋习和庸俗的老套。文中的四字句,像诗一样,谈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低沉之中含有声宏气壮之势。由于多用四字句,考虑字数和音节的需要,文中多次出现同义词连用的现象,如“躬亲抚养”“晚有儿息”“夙婴疾病”“过蒙拔擢”“有所希冀”“气息奄奄”等。同义词的有意连用,增强了节奏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3.语言生动形象。“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进退狼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等词句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运用。

(选自《中国古代诗文讲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略有改动)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