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品集评【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篇中辩驳过而叙事,叙事过而议论,议论过而断制,按节而下,其起落转换,融成一片,无迹可寻。此等笔力,惟髯苏能之,以天分最高,非可学而至也。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作品集评【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作品集评

 

1.《陈情表》

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十)

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唯见天真烂漫。(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

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雅,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若徒随人道好,何以读为?

通体俱是陈情,而前两段是陈其已往之情,三段是陈其现今之情,末段是陈其日后之情也。文字曲折委婉,所以可传。尤妙在不急出题,层层次次,直说得情理透足,方才点出题面煞住。末段文字,余情倦性,亦觉哀音堪听,真是千古绝调。(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

 

2.《项脊轩志》

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涕之精神,长留天壤。(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措语遣意,有若自然生成者,此熙甫所以为文家之正传。(姚鼐《与王铁夫书》)

梅曾亮曰:“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大宛之记,肇自张骞’,此神明其法者也。”又曰“此种文字,直接《史记》,韩、欧不能掩之。”(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五十八)

 

3.《兰亭集序》

右军素不以著作鸣,而《兰亭禊序》俯仰感慨,实际之语,千载若新。(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一百零八)

兰亭之会,各赋有诗,孙绰曾作后序,则右军此作,乃其前序耳。“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二句,言作序之由。此篇当作《兰亭会序》,而世人称为“记”者,误也。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在“死”“生”二字,有深意存焉。夫齐景羡无死,赵简叹人化,痴人痴语,千古如见。右军何等人物,生死关头,宁勘不破?乃故为雍门子鼓琴之说,合千载下共洒孟尝君之泪乎?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敝,国步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其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明力肆抵排,则砥柱中流,主持世教之意,尤为大著。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蒙,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九)

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

 

4.《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辞》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朱熹《楚辞后语》)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籽、啸咏之事。(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四)

陶元亮《归去来辞》,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伍涵芬《读书乐趣》卷三)

《归去来兮辞》写生归田园,《自祭文》写死归黄土陌,机杼仿佛。(钱锺书《管锥编》第四册)

 

5.《种树郭橐驼传》

凡事有心则费力,求工则反拙,曲尽种植之妙,非特为种植作也,与《捕蛇说》同一机栝。(楼昉《崇古文诀》卷十二)

种树传本《淮南》。《淮南子》曰:“春贷秋赋,民皆欣;春赋秋贷,众皆怨。得失同,喜怒为别,其时异也。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为媛赐者,非负而缘木,纵之其所而已。”亦见《文子》。此柳子《种树传》之意。(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

顺木之天”,其义类甚广,为学养生,无不可通。然柳氏自为“长人者”而发。后世并促耕督获之呼,亦无暇及矣。叫嚣隳突,鸡犬不宁,如《捕蛇者说》所云,则无间日夜也。悲夫!(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三)

子厚之体物精矣,取喻当矣。为官者当与民休息,而不可生事以扰民。虽曰爱之,适以害之,是可叹也。然所谓烦其令者,虽未得爱之之道,而犹有爱之之心焉。若今日之吏,来于乡者,追呼耳,接克耳,是直操斧斤以入山林也,岂特爪其根摇其本已哉!噫!(张伯行重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

此文较《王承福传》稍直致,无伸缩吐茹之功。文所谓全性得天者,似庄子语。其讥操切之吏,尚属有心民事者,不过讲具文耳。读者须观其造句古朴坚实处。(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七)

 

6.《石钟山记》

风旨亦自《水经》来,然多奇峭之兴。(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五)

平铺直叙,却自波折可喜。(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二)

篇中辩驳过而叙事,叙事过而议论,议论过而断制,按节而下,其起落转换,融成一片,无迹可寻。此等笔力,惟髯苏能之,以天分最高,非可学而至也。(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

以辨体为记体,当作翻案观。李渤翻道元之案,坡老又翻李渤之案也。每山盘水汇,水搏石窍作声,所在非一,而石之异产,声韵清长者,信有之矣。余外家安氏古墓两石驼,色质不异凡石,击之锵然,若梵磬出林,良久渐远,士人呼为响石,特未详所自致耳。古人之论如此类,两存可也。(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

方苞曰:“潇洒自得,子瞻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概曰:“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五十引)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