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六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拿来主义》课文解说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这段时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这篇文章既反对无原则地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鲁迅将如此重大、复杂的问题,举重若轻地用一千五百字就说得明白透彻,阅读时不仅要注意他说了什么,更要注意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文章首先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破立结合。这些说法,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思潮,概括得既简单易懂,又明确醒目。
在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的锁国政策的时候,“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然就不存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直到鸦片战争,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才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被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得失,这才有了“如何对待”的问题。
接着从“闭关主义”说到“送去主义”,并借“礼尚往来”一语引出与“送去”相对的“拿来”,使论述的内容向“拿来主义”推进一步。“送去主义”,“送”的主要是中国的“古董”,后来又加上点“活人”;“送”的目的是“发扬国光”,“顺便到欧洲传道”。鲁迅敏锐地指出,这样的“送去主义”只是单向地输出,我们并没有按照“礼尚往来”的仪节,要求“拿来”。这是一种民族保守主义的表现。
接下来,鲁迅并没有急于展开对“拿来主义”的阐述,而是引入“送来”的概念进行辨析,使观点又前进一层。“送来”的都是“洋货”,这样的“送来”,让中国“清醒的青年”感到恐怖,因为它是“抛给”的,只能被动接受,无从自主选择,这就与下文说的真正的“拿来”划清了界限。这样的“送来”,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扩张,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的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伴随物。今天的中国已经获得了独立,我们的开放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的;但盲目地、不加选择地被动接受抛来之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何变“送来”为“拿来”也还是个问题。
第7段,鲁迅正面对“拿来主义”进行概括:“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有三个要点。其一是“运用脑髓”,就是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其二是“放出眼光”,要开阔、宽广,又深刻、独到;其三是“自己来拿”,无论是吸取外来文化,还是继承传统文化,都必须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接下来三段,鲁迅集中阐释自己的“拿来主义”主张。文章以“大宅子”为喻,展开形象化的议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拿来主义者首先必备的态度敢拿。接着,根据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鲁迅列举了三种反而典型:一是害怕污染而“徘徊不敢进门”的“孱头”;二是完全拒绝、“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三是欣欣然“接受一切”的“废物”。鲁迅辛辣地批判了这三类人、三种态度,然后笔锋一转:“‘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接下来又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比喻,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他占有,挑选”,不特意“显其平民化”,不故作“彻底革命”状,该使用就使用,该存放就存放;也不刻意保存“国粹”,该毁灭就毁灭:既不激进,也不保守。这样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选择、态度,是基于一个标准:是否有利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拿来主义者需要具备的另一项素质——会拿。这两段文字颇为精彩,耐人咀嚼。作者用生动贴切的比喻,阐明了文化交流中常常为人们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明确了对待外来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
鲁迅把“拿来”的最终结果归结为“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也就是说,要做到独立、自主地对待外来文化,关键是要有“新主人”。而“新主人”应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结尾处,又以两个双重否定句从反面强调了“拿来”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言简意赅,逻辑性强。
阅读本文可以发现,鲁迅文章的针对性不仅局限于在某时某事,他能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发声,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阐释和结论。《拿来主义》由《大晚报》的报道而发,却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超越了“面对外来文化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事,而可以关联到普遍意义上对待不同文化的做法上,启发人们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话题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鲁迅的文章,往往是个别性(这一个)与普遍性(这一类)的结合,同时也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从他的时代可以延伸到当下的中国社会。《拿来主义》所讨论的问题——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就是一个现代中国的普遍性问题;它所批判的种种错误思潮,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名目,有了新的招牌、新的花样。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正在发生的思想文化现象,去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拿来主义》妙语连篇,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用富有画面感的构思,借助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鲁迅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通过青年对大宅子如何占有、挑选的形象描述,把我们对待文化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个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然。从态度上看,“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在“大宅子”的整体比喻框架下,局部的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例如,用“鱼翅”比喻精华部分,要“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真正吸取其有益的养分,而“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说明不是只作面子工程;用“鸦片”比喻有利有弊的部分,要分别处置,不摆出彻底革命的极“左”面孔“当众摔在毛厕里”,“只是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要利用其有用的价值;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完全的糟粕,只应遣散消灭,它们存在的价值只是那个时代的证明,最多满足一下个别人的猎奇心理。
其二,用幽默犀利、讽刺性强的语言,鲜明地表达观点态度。例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着”,又“一路的挂过去”,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绝妙的漫画。再如,“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进步”“丰富”“大度”都是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又如,“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国粹”原指我国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揶揄的意味。再如,“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里“残羹冷炙”和“奖赏”是褒贬色彩不同的词,作者将这些词放在一起,滑稽之状,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