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这六篇课文中,前四篇从古至今,都是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有感而发,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后两篇课文则是经验的阐述,作者现身说法,也能带给学生较多的思考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六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

 

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2.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编写意图

 

围绕课程标准“思辨类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必修教材共设计了三个单元,本单元是其中第一个,围绕“学习之道”选择了六篇课文,前四篇以议论为主,思辨性较强;后两篇兼有议论和记叙,其中也有一些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思辨性内容。

关于“思辨类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根据这样的总体阐述,作为全套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思辨类单元,我们将单元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对“思辨类阅读与表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够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在阅读时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并能够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教材一共选编了六篇课文,分为四组。

《荀子》中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劝学》开篇即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分别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应持有的态度和可采取的方法。《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学习这两篇文章,要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真正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能够结合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深入学习等观念,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是党的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讲话指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分析了党八股的危害,提出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说话和写作的实际,结合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文风,思考本文的观点对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杂文,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某种意义上说阐述的也是如何学习的问题。文章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送去”政策和革命阵线内部全盘否定外来文化或全盘西化的主张,提出要采取“拿来主义”: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清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不同的观点和作者的主张,梳理论证思路,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是有关读书的两篇随笔。前者探讨获得修养的重要途径,先阐述观点,然后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具体说明,其观点有很多值得学生思考、借鉴的地方。后者讲述作者不同时期进入不同图书馆的经历,其中对图书馆的礼赞,对知识的崇敬,也能给学生很多的启发。这两篇文章虽然不是论述类文本,但其中的观点、经验也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并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六篇课文中,前四篇从古至今,从探讨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意义到提倡“师道”,从批判党八股、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到探讨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都是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有感而发,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后两篇课文则是经验的阐述,作者现身说法,也能带给学生较多的思考。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