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多极统一的黑塞【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选自《生活美如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节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追求多极统一的黑塞【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六单元·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追求多极统一的黑塞

亦默

 

赫尔曼·黑塞是一种统一的精神存在。在他身上有两种极端发展的素质:一种是感觉,是诗;一种是精神,是哲学。黑塞追求两极的统一。

不仅追求这两极的统一,他还追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统一,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追求人与宇宙的统一。

阅读黑塞是一次博大的精神沐浴过程。

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有两种经历:一种是外在生活,一种是心路历程。黑塞的外在生活虽有波澜,但还不如他的精神生活壮阔深邃。这也许是德国文化巨人的传统:康德一生未婚,一生没离开哥尼斯堡,生活古板得像机械钟;黑格尔也不过是从校到校,外在经历平静如水。康德留下了永恒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在人类精神史上实现了空前广泛深入的真、善、美探索。黑格尔哲学全书是对人类精神史的“绝对”总结,结论中蕴含着对现存的否定精神。

康德、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德意志民族的深思明辨精神和否定辩证法传给了黑塞。黑塞的头脑中掀起了一次次思想的风暴。

黑塞比康德、黑格尔更幸运。

康德、黑格尔的纯哲学形式毕竟太抽象、晦涩。康德喜欢用定语,他的句子常使人用完十个指头还按不住主句。列宁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药方。而黑塞是诗化的哲人,他写诗,写小说,写散文。他深邃的思想通过艺术形式在20世纪流传,产生着影响。黑塞有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这是康德、黑格尔难望项背的。

黑塞是20世纪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他的书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西德祖尔坎普出版社统计,黑塞的书在世界上至少出版了六千万册。而且像潮汛有期一样,国际上还一次次再掀黑塞热,这是因为黑塞文章中所揭示的问题仍然存在。

黑塞早在19世纪末年当学徒期间就发表了诗作《浪漫主义之歌》《午夜后的一小时》等,但均未引起注意。190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使黑塞一举成名。小说描写了农村青年卡门青步入城市后种种阻隔造成的心灵苦闷和精神迷惘。1906年发表的《在轮下》,展现了少年汉斯、吉本拉斯和他性格迥异的少年朋友同受身心摧残的故事。这是一部讨伐旧教育制度的檄文。从这两部小说中人们都可以看到黑塞的影子。

1927年出版的《荒原狼》是黑塞的一部力作。小说描写一个中年艺术家哈勒的精神苦闷和内心冲突。小说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威胁,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

《玻璃珠大师》是黑塞历时几年写就的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黑塞自视这部作品是他全部创作的“目的与总和”。小说叙述了卡斯塔利亚省的地方官员,天赋极高、技艺精绝的玻璃球游戏大师约瑟夫·克内希特的一生:在一个由政府支持的“卡斯达林”文化机构里,有一个象征性组织“文学团体一切不同元素的神秘组合体”。克内希特音乐和学术才能极高,在组织里步步升迁,四十岁当上“游戏教师”主管,接受组织价值观念。后来发现他自认为无上完美的组织充满矛盾,组织自恃智才而不为社会服务,克内希特与组织发生冲突而“觉醒”。但他不采取争辩和反抗的方式,而是离开卡斯达林,进入尘世,在一次游泳中死亡。小说寓意多层,含蕴深远。

黑塞的作品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以展现内心冲突撼人。黑塞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颇深,自己亲受治疗,他炉火纯青地以剖白、梦境、幻想、隐喻、象征、意识流等各种技巧来凸现人的内心世界,令人击节叹赏。

黑塞一生勤奋,除以上略述的小说外,重要作品还有《德米安》《席特哈尔塔》《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德》《东方之旅》,以及《诗歌集》《回忆录》等。

让我们通过所选几篇散文来透视黑塞的理念内核、精神形式,体味黑塞文笔的魔力。

《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洗尽铅华,娓娓议论读书。

读书的目的不是功利,而是为了自我修养,为了“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而提高修养的途径是读世界文学。面对浩如烟海的著作,要选择。不能人读亦读,要从自己的爱去开拓读书之路,读那些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作品。

一般议论之后,黑塞又“将本人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如实相告”。他读书很早,少年时代自己就遨游于祖父的数以千计的藏书中,但那些书太无聊。引起兴趣的是《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他喜欢情节离奇、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所以一开始他不理解巴尔扎克对生活细节的描写。直到长大了,他才真正发现巴尔扎克。

谈过欧洲文学,黑塞充满虔诚和敬意地漫说中国经典著作对他的影响。他认为翻译中国经典著作“是当今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在阅读孔子的《论语》时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于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他说:“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毫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互相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得其所。”

最后,黑塞劝慰年轻人,每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这样能更接近真正的生活;劝慰年轻人,超越流行文学,阅读杰作,在提高自己价值的同时发现杰作的价值。

一篇平静清晰的文字,内涵却是深邃的。字里行间弥漫着形而上的思考,通篇流贯着人文主义精神:反对工具理性,为拓展人生意义而读书,为与世界相通而读书。

从对自己读书生活的追忆,人们可见黑塞广博的文化修养,渴望多极对立统一。

最后的劝慰情真意切,超越流行,别有寓意。

文章是人的写照。有黑塞其人才能有斯文。

(选自《生活美如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节)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