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通过梳理语言材料、观察生活,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让学生学会概括典型现象、分析辨识,认识家乡文化在新时代产生的新内涵,让家国情怀渗透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

1.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2.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帮助完成本单元要求的学习活动,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

4.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根据事实说话,学会论证说理;学会分析梳理材料,提炼研究发现,了解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一般要素并完成调查报告写作;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编写意图

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作了如下说明: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等专题展开交流研讨。

(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设计。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它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家乡的各色人物、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都承载着丰富的记忆与情感。

本单元将文化现象的探讨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第一个学习活动设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让我们面向日常生活,梳理值得记下的“人和物”素材,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第二个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从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在某一个专题方向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第三个学习活动“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从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是语文学习的课外延伸,也是当代学生应该担负的责任。三个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第一个活动侧重通过调查、访谈、记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第二个活动侧重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象,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社会的关系;第三个活动侧重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后,提出丰富家乡文化生活的建议。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感情。

当代文化生活参与需要学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提高“发现和提出、分析和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梳理语言材料、观察生活,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让学生学会概括典型现象、分析辨识,认识家乡文化在新时代产生的新内涵,让家国情怀渗透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

本单元提供了三篇学习资源,分别是:《调查的技术》(毛泽东)、《访谈法》(王思斌)、《节日与文化》(钟敬文)。

《调查的技术》节选自毛泽东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文字深入浅出,富有针对性。《访谈法》选自《社会学教程》,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访谈的一般流程,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与方法。《节日与文化》对节日与文化的辩证认识,为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家乡文化提供了参照。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