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写法不是固定不变、千篇一律的,要根据调查报告的不同类型和写作目的来精心设计。一般来讲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必须根据调查报告的内容来确定,同时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选择材料的过程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戴香智、侯国凤

 

1.标题

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既能反映报告的主旨,又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打动读者。撰写报告时,题目必须醒目、观点鲜明、生动活泼,使读者见题明义。

(1)从形式上撰写标题

单行标题

这类标题直接写明调查报告的主题,即由“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文种”组成。这类标题能使读者尽快了解调查对象和调查报告的目的,但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如《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双行(正副)标题

用正标题概括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调查的范围和对象等,如《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吗——对武汉市1000名小学生的调查》。

(2)从内容上撰写标题

用调查对象和主要问题作标题

比如,《大学生消费观调查》《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等。这种标题的特点是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调查报告的主题,但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

用一定的判断或评价作标题

比如,《家庭养老面临重大挑战》《大学生择业为何倾向于沿海和京津地区》等。这种标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调查报告的结论或研究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但形式不够灵活。

用提问作标题

比如,《他们为什么选择离婚》《天之骄子为何弃学经商》等。这类标题比较尖锐、鲜明,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人们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多用于揭露某些问题或分析某些社会现象的调查报告。

2.前言

前言又称为导言或绪论,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前言向读者揭示报告的主旨、目的和总纲,起到使读者了解全文的作用。前言写得如何,对激发读者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前言有以下几种写法。

(1)直述式

直述式前言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直接把调查的目的、内容、对象、范围等一一写出。

(2)悬念式

悬念式前言先描述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然后对这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它的影响等提出一系列的疑问,最后介绍调查的基本情况。

(3)结论式

结论式前言在描述、提出问题的同时,直接写出结论。

不管调查报告的前言采用哪种形式,前言的文字都应力求简明、精练,具有吸引力。

3.主体

调查报告的主体也叫正文,是调查报告的展开部分。调查报告主体写得好坏直接决定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一篇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需要有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材料和完美的结构。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写法不是固定不变、千篇一律的,要根据调查报告的不同类型和写作目的来精心设计。一般来讲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必须根据调查报告的内容来确定,同时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选择材料的过程。

根据组织材料表达方式的不同,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纵向结构式

纵向结构式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调查过程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事实完整、条理清楚、脉络清晰、结构畅通,非常有利于读者从动态上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前因后果。比如,一项反映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就可以按照纵向结构式来安排,即可以将主体分为扶持开发的起步与正规化(1983—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综合性农村扶贫开发(2001—2010年)、集中连片扶贫开发(2011—2020年)等四个阶段。

(2)横向结构式

横向结构式是把调查得到的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一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围绕全文中心叙述说明。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论述集中,说理透彻,观点突出,说服力强,便于阅读和理解。比如,丁阳的《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安徽省高校问卷调查的思考》,其主体部分是从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

(3)纵横结合式

纵横结合式是将纵向结构式和横向结构式结合起来,兼有二者的特点,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大型的或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比如,在写我国扶贫工作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时,需要按前文写的四个阶段进行展开,又要在四个不同阶段,再分为政策取向、资金投入、绩效评估、扶贫对象认定等。

4.结尾

结尾又称结语,是正文的总结。结尾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小结调查的过程和主要结果,陈述调查研究的结论。此外,有的调查报告还可以在结尾部分阐明所调查现象产生或形成的原因、所具有的影响,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等。

结尾部分在写作上的具体要求是:语言要精练,陈述要明确,可以简明扼要地列出几点,清晰地表明调查研究的主要结果,以及研究者的看法和观点。结尾的写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概括式。结尾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或针对某些问题表明意见,提出看法。

二是总结式。对于推广某些成熟的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结尾部分往往是概括某些经验,形成调查的基本结论,便于推广。

三是建议式。针对调查的材料内容,通过分析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结尾提出建议或可行性方案。

四是预测式。根据调查报告正文中关于调查研究对象的研究分析,作出合乎逻辑的科学推论,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五是补充式。有些情况和问题与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在正文部分没有提及,但又要讲清楚的,可以在结尾处附带加以补充说明。

5.附录

附录是调查报告的附加部分,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详尽的说明。由于主题、篇幅、表述等原因的限制,调查者对于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或遇到的一些基本情况,未能将其收入报告中去,可以在报告正文之后以附录的形式写出来,以便参考。附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有关材料的出处、参考资料、调查统计图表的注释和说明、调查中使用的测量表和其他工具、旁证材料以及作者对调查的评价或提出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等。

6.参考文献

在调查报告的结尾中,通常要列出与调查报告相关的参考文献,或者叫作参考书目。这些文献是研究者在从事这项研究过程中所阅读、评论、引证过的文献。一般是以“参考文献”作为标题,将它们集中成一个单独的部分。

(选自《社会调查方法与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