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扮靓现代生活——济南市历城区民间扮玩队伍调查报告【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扮玩活动是传统文化中极为出彩的组成部分,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传统节日氛围、加强乡邻感情联系、凝聚乡村振兴力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弘扬传统文化,扮靓现代生活——济南市历城区民间扮玩队伍调查报告【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弘扬传统文化,扮靓现代生活

——济南市历城区民间扮玩队伍调查报告

陈芳

 

元宵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扮玩活动是元宵节民俗的重头戏,也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之一。本文以历城区扮玩队伍为调查对象,通过史料查询、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历城区扮玩队伍进行了初步调查。

1.历城区扮玩的历史渊源

历城区自西汉初设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行政区划虽几经变迁,但管辖范围仍极为广泛。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地域,滋生了民间丰富多彩的扮玩艺术。据县志等史料记载,直到20世纪80年代,历城区扮玩还有舞龙、舞狮、高跷、抬芯子、梆鼓秧歌、跑旱船、寸子、四蟹灯、竹马灯、蛾子灯、云彩灯、云鹤灯、哨子棍、打花棍、秧歌等多种娱乐形式。这些活动大多自古有之,除了源于明朝的抬芯子和源于清朝的梆鼓秧歌外,大部分队伍说不清自己具体的历史传承年限,而打花棍、秧歌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兴起的。

不同于戏剧、曲艺、杂耍等其他民间艺术,历城区民间的扮玩艺术,基本都是基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传承和发展的。元宵节始于汉代,从宫廷到民间,一直有放焰火、赏花灯、猜灯谜、举办“会灯”的习俗。所以,历城区灯会上的各种扮玩活动又被称为“玩灯”。

每逢元宵节,一般是正月初十前后,历城区大街小巷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锣鼓声。各个村庄的扮玩队伍不约而同地搬出了封存一年的各种乐器、道具,换上戏装,画上妆面,先在家门口排练一两天,磨合一下队伍,然后就开始到周围十里八村走街串巷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收了灯,收拾好服装道具等各种器物,人们才纷纷投入到正常的生产活动中去,“年”才算过完。

2.历城区扮玩的特点

(1)活动时间集中在元宵节期间,有特定的时间限制

扮玩活动作为历城区元宵节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则正月初七初八开始,晚则正月十一开始,具体时间视各村庄队伍的组织情况而定。活动高潮出现在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两天,正月十六“卸灯”之后活动结束。

玩灯(扮玩)同吃元宵一样,带有深深的节日烙印,是元宵节的特定娱乐活动。这种一年一度的时间限定性,凸显了节日特色,提高了民众对扮玩活动的好奇和期待,也是扮玩活动广受群众欢迎的重要原因。

(2)群众参与度高、涉及面广

元宵节扮玩活动是历城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民俗活动,可谓全民狂欢。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扮玩队伍。一支扮玩队伍,包括打旗人、锣鼓队、演员、替补演员、后勤人员,多则二三百人,最少也有二三十人。男女老少齐上阵,所行之处,观众一路尾随,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扮玩队伍中女性比例有所上升。除了原本就以女性演员为主的秧歌、跑旱船之外,抬芯子、舞龙等原本以男性为主导的活动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她们也承担着体能消耗较大的演出任务。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女性社会地位和自主意识提高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村缺乏青壮劳动力,元宵节前大部分青壮年男性已经恢复了正常工作,没有时间或者兴趣参与扮玩活动。

(3)活动平台多样化

目前,历城区扮玩队伍的活动平台根据主办方和活动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每支扮玩队伍自行开展的走街串巷演出,活动范围在本村和周边村庄。

二是以某个村庄为中心,周围各村庄自发组织的“会灯”活动。会灯一般选在当地农贸集市开市时间,人们一为赶集,二为观灯,人潮涌动。各村扮玩队伍在集市上依次演出,也带有切磋较量的竞赛意味。历城区地域广阔,几乎每个街道和镇都有会灯活动,荷花路街道的坝子集会灯、遥墙街道(现归高新区管辖)的遥墙集会灯、港沟地区的会灯等,多年来享有良好口碑。

三是由区直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展演。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城区民间艺术展演已经举办了近30届。每年元宵节,各街镇选送的扮玩队伍汇集城区广场表演,吸引了众多城区居民,多年来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影响力较大。

(4)以开放性的地缘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

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门类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方式,历城区的扮玩艺术基本都是以地缘传承方式流传下来的。一个队伍的老把式由于年老力衰渐渐不能承担扮玩任务,就会在周围街坊乃至全村中物色年轻一辈重点培养,给他们讲解习俗、禁忌和动作要领,带他们演练,直至年轻人能接替自己上场,完全没有“密不外传”的禁忌。当然,因为耳濡目染的关系,一个家庭内的子侄辈在传承上更具优势。

而一支队伍演出水平的提升,除了队伍内部演员自己的精益求精和进取创新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会灯”中学习吸收。“会灯”是各类扮玩队伍大展风采的重要舞台,也是同类扮玩活动同台竞技、交流切磋的重要机会。许多队伍就是在“会灯”过程中不断借鉴其他队伍在技艺、队形、装扮等方面的长处,从而改进了自己的演出。

这种开放的地缘传承方式,既保证了各类扮玩队伍后继有人,又可以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本队伍的艺术水准和观赏性。

3.历城区扮玩现状及存在问题

(1)扮玩队伍人员后继乏人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一度销声匿迹的扮玩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大多数村子都有自己的队伍,甚至有些村的每个生产队都能组织一支队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大潮不断涌动,农村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传统的农闲时间不复存在。于是,原本出于民众自发性的扮玩活动渐渐无人组织,尤其是舞龙、舞狮这类对演员体能要求较高的活动,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现有演员年龄偏大,受身体限制也影响了演出水平。

另外,近年来城市规划变迁、村庄拆迁整合,迫使原来的街坊邻居分散各处,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原有扮玩队伍的持续发展。

(2)扮玩项目种类缩减

目前,历城区扮玩已不复20世纪80年代的盛况,很多项目如寸子、四蟹灯、竹马灯、蛾子灯、云彩灯、云鹤灯、哨子棍、打花棍等已经无人再演。目前依然活跃的舞龙、舞狮、高跷、跑旱船、秧歌、抬芯子和梆鼓秧歌等也只有一两支队伍在表演。这其中有人员不足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消失的演出项目大多是行进式走场表演,节奏较慢,形式单调,已经不符合现代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审美。

(3)活动经费的来源与收益分配

当前,民间扮玩队伍的活动经费来源有四个渠道:一是当地村民和企业自发捐款赞助,二是在演出过程中得到的赏钱(或是烟酒等实物),三是本村村委会给予的经费补助,四是参加官方演出得到的演出补助。

前两个渠道是经费的主要来源;村委会补助依各村集体经济条件而定,经济困难的村子无此项补助,富裕的村子每年补助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官方补助,主要是区直文化部门的补助,只针对参加本区民间艺术展演的十余支队伍发放,覆盖面较小。

元宵节结束后,扮玩队伍的组织者会盘点所有经费,扣除服装、道具、乐器、交通、餐饮等林林总总的费用,再根据每个演员包括后勤人员的工时和表现分配现金或实物。

4.保护建议

政府部门要发挥积极作用,营造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扶持群众队伍的建立发展。同时,也要保持民间传统文化的原生态,不能过多使用行政手段干预,从而使民间艺术“变了味”。笔者针对历城区民间扮玩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充分发挥扮玩队伍主事人(组织者)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

主事人(组织者)对一支队伍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扮玩队伍是由群众自发性组建的,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很多时候,仅仅是主事人的个人原因,一支往年极其活跃的队伍就有可能突然停止活动。主事人一般是对元宵节扮玩习俗和流程都比较熟悉的“老把式”,具有丰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演出经验。扮玩队伍在元宵节期间的组建、活动和解散,倾注了主事人的极大心血,而且他们的辛苦付出都是没有报酬的。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队伍组织者的宣传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奖励,充分发挥扮玩队伍组织者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保证扮玩队伍每年顺利组建且有序传承下去。

(2)鼓励官方和民间的交流展示平台共同发展

如前所述,扮玩队伍的活动平台,大体可分为民间和官方两种。

民间的演出

演出流程完整,演出时间也比较长,观众可以了解扮玩活动的全貌,但容易形成审美疲劳。

官方的展演

因为演出时间所限,仅能给较少队伍以演出机会,且每支队伍只能表演精华部分,这对完整民俗事项的展示是非常不利的。以扮玩活动中最常见的舞龙为例,根据习俗,正月十一(每支队伍时间不一致)起灯前有“取水”仪式,正月十六卸灯后有“送水”仪式,这在一天甚至一个上午的集中展演中是无法体现的。现场观众只能看到舞龙的精彩装扮和动作,却无法了解扮玩艺术背后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民间和官方的演出平台各有长短、相辅相成,最好的办法是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切忌以一方取代另一方。

(3)举办基础技能培训

民间自发组织的扮玩队伍,演出水平一般不是特别出色,其他相关的化妆技能、乐队演奏水平也相对欠缺。文化部门可通过公益性的化妆班、传统舞蹈音乐培训班等形式,对扮玩队伍的骨干力量进行相关培训。但与此同时,也要提醒队伍保持自己的特色,避免百龙一舞、千人一面。

(4)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培养民间艺术接班人

民间扮玩队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青少年儿童也有着天然吸引力,许多秧歌、大头娃娃队伍中也有不少儿童角色,参加演出是许多人孩提记忆中难忘的经历。如2017年东邢村的高跷队参加历城区民间艺术展演,虽然出于安全考虑没有让儿童踩高跷,但是安排了几个小孩扮演成猴子猴孙跟随踩高跷的孙悟空满场活动,活泼灵动,情态可掬,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极大注意,也惹得现场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在今后的活动中,政府要鼓励引导扮玩队伍吸纳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给他们安排角色,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优秀的民间艺术培养接班人。

5.结语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扮玩活动是传统文化中极为出彩的组成部分,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传统节日氛围、加强乡邻感情联系、凝聚乡村振兴力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它,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选自《人文天下》2018年7月刊)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