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董海军
在撰写调查报告时,除了按照调查报告的内容采用合适的形式,按照格式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外,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
1.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1)调查报告有针对性,必须注意它的目的性。在没有动手之前,首先要弄清撰写这个报告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反映上级的某一个决策的正确性,还是为了探索新的方针政策;是为了总结经验,还是为了吸取教训;是为了给上层“当参谋”,还是为了给下属“指路子”;是为了使人们看了之后受到振奋,还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反思;是以个人的名义向领导汇报,还是以组织的名义向上级报告;是为了在内部传阅,还是为了见诸报刊;等等。如果对这些目的没有弄清,就糊里糊涂上阵,硬着头皮写,是肯定写不好的。
(2)调查报告有新闻性,必须注意与新闻不同。新闻消息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有什么意义;而调查报告,不仅要写明这些内容,还要用大量事实,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和剖析事件的发展过程,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有什么经验教训,内容比新闻消息丰富。
(3)调查报告有求是性,必须注意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并非把事例堆积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对调查的材料进行深刻的分析,选用能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材料。谁对事物分析得透,对规律抓得准,谁写出的报告质量就好。
(4)调查报告有主张性,必须注意言辞语气。写指示、命令、决定、讲话、意见、通知等公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怎么办,不该怎么办,多是用指令性的口语。而调查报告这种文体多是用于个人向组织报告,用于下级向上级报告,用于部门向上级报告,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强调什么,注意什么,多是用探讨性的语气,很少用指令性的语气。
(5)调查报告有翔实性,必须注意简明扼要。写调查报告不是越长越好,越全越好。应该从实际出发,该长则长,能短则短。无论写情况复杂的报告,还是写情况简单的报告,都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长而多。就是写那些情况复杂、牵扯面广的调查报告,也要力求简洁明了,防止离题千里。
2.行文要则
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写作,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不同,它的撰写强调的是客观性、严密性、简洁性。因此,在行文时,应以一种向读者报告的口气撰写,而不要表现出力图说服读者同意某种观点或看法的倾向,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撰写,以简单明了、科学严谨为标准,清楚明确地表达研究的结果;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力求避免使用主观色彩或感情色彩较浓的语句,叙述中最好使用第三人称或非人称代词,尽量不用第一人称。
另外,调查报告中有时需要援引别人的论述、结果、资料或数据,来支持、佐证或说明自己的某种观点或结论。凡是引用别人的资料,一定要注明来源,而不能将别人的工作和成果不加注明地在自己的报告中使用。
对于报告中引用的别人的资料,一定要加以注释。注释有三种形式:夹注、脚注和尾注。夹注是在直接引用资料后,用括号将来源和有关说明括起来;脚注是在所引用的文字后面加注释号,在此页的最下面,用小一号的字体说明引文的出处,或者作出解释;尾注是在所引用的文字后面加注释号,将所有的解释和引文出处在文章结尾处一并列出。
这种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引用别人的原话、原文,要用引号括起来;另一种是引用别人的观点、结论,这时不用引号,只要在其后用注释注明。另外,对于某些不易理解的内容要加注释来进行说明。注释的作用主要有:指出所引用资料的来源,供读者参考查证;表示作者遵守学术道德,不把别人的成果掠为己有;既可帮读者解释报告中的疑难,又不使报告中断和过于冗长。
常见的调查报告在写作上通常还会存在以下几类问题:没有明确的主题,没有假设和理论,只是在有了资料和结果后再作理论;对数据的简单罗列,而不说明来源和对数据作出解释;一大堆引文,没有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实质性的讨论;文献不实、不严谨,变量有明显的漏洞;统计方法上有明显的问题,没有实事求是,没有以合适的方法来研究;对于统计方法没有彻底的了解,只是形式上简单列举;等等。
解决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加强日常的写作训练,扎实理论基本功,加强日常的积累;在写作时,在立论的基础上多思考,注意基本逻辑的严谨性,看对于研究方法是否使用得得心应手。
(选自《社会调查与统计》,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