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王利发小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选自《〈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略有改动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演王利发小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演王利发小记

于是之

 

过去,我们在焦菊隐先生指导下排戏,如排《龙须沟》时,他要求我们都做笔记,记体验生活时的体会,以及对自己角色的想象,记完后都要交给他看。我们写得不整齐,东一笔西一画的,焦先生都认真地看,仔细地批,哪些是需要继续深入体会的,哪些是可以不必考虑的,批的字都写得工工整整。《龙须沟》演出后,大家都比较认真地做了总结。焦先生不仅自己做了导演总结,还指导我们写总结,并帮我们改正写错了的字和不通顺的句子。那次工作的收获是很大的,难忘的。

《茶馆》1958年、1963年两次演出,由于和当时社会上的气氛不太适应,没演多久就赶紧收了,没有进行过总结。如第二次演出时,正遇上要“大写十三年”,我们那时几乎连头也抬不起来,哪里还想得到要做总结呢?

现在,只能记下些过去排练中的零碎体会和当前演出中想到的问题。

我以为,一个演员应当有能力把自己的角色组织起来,使主题表达得更有力、更丰富。比如第二幕,王掌柜除了按照剧本的规定接待各种人以外,我为他加了一个动作:把“莫谈国事”的标语一张张地贴起来。我以为这是一个有助于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的动作。尽管他标语贴得那么认真,“国事”还是横冲直闯地进了他的茶馆,终于逼得他开不了张以至活不下去。这样,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这一思想,就表达得更充分了。

演员的创作是很有意思的。困难起来像是碰上“鬼打墙”,怎么也突不破;顺利的时候,思想就比较活泼,许多事可以触类旁通。还说这个贴“莫谈国事”的动作吧。贴东西手上就难免粘上耀糊,就不能叫它碰在自己的衣服上,于是两只手就只好挖挲着,这是一;二,这种姿势,这种挖挲着手走路的步态又引起我想到我小时的邻居,一位在小学校里摇铃的老人,增加了我对角色的信念;三,我对这位老人渐渐想得多了,他身上的勤俭、麻利和虽贫穷、低微而又十分讲究整洁的各种特点,又回过来丰富了我的王掌柜。我由衷地感到演员一定要是个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善于很细致地观察、体验生活的人;粗枝大叶、潦草肤浅地对待生活不行,要“多情善感”。生活里的一些细节,常常可以极大地帮助演员获得角色的可贵的自我感觉。

我还想不自量力地说一个艺术上的含蓄的问题。这是我在这次演出中想到的。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我肯定说不好,但还要说。这些年,话剧表演被糟蹋了。剑拔弩张,大喊大叫,虚张声势,一味鼓噪,而且非如此不可。对于这种表演,观众是不欢迎的,演员自己也是不满意的。希望我们的理论家、美学研究工作者多多讲讲这方面的问题。

我想谈两点认识,请同志们指正。第一,含蓄是艺术的本性,没有含蓄,就没有艺术。不错,艺术品是给人听,叫人看的。但艺术欣赏的特点却绝不只是听清楚、看明白了就算完事的。一件好的艺术品,它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想象。观众看戏,只有他们的想象力被你的表演调动起来,他才会感到满足。你所表演的人物,引起他对生活的想象越多,也就越觉得过瘾,有味道。所以,那种把尽人皆知的道理说个没完的剧本,那种故作多情的激昂或痛苦的表演,都是观众所不喜欢看,不喜欢听的,因为你堵塞了他的想象。再好的东西,弄得太多了,也是令人败兴的。千万别把观众弄累了。我常想,无论多好的人物画,画家也只有画出那人物的一个极短暂的瞬间。但是,看这种画却能够叫我们通过这一瞬间想象出所画人物的一生。演员要学这种本领。演员的概括能力越强,就越能表现得精练,观众的想象力也就越容易调动起来。

第二,含蓄,我总觉得是实际生活里本来就有的。往往认真研究一下生活本来的逻辑,表演就可以含蓄些。譬如,王掌柜决心把他的儿媳、孙女送去解放区的一段戏,既是生离,又是死别,是可以感人的,演起来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落泪。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悲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些。但这并不只是一种什么“手法”,而是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的。三个老头撒纸钱的片段也是如此。王利发在这个片段里有对旧制度的控诉,有对自己的谴责,而且这控诉和谴责又是在他自尽的决心已定之后。怎么演?控诉、自我批判,再加上向老友们的诀别,这些内容加在一起还不能演成一场低沉压抑、苦不堪言的戏啊!仔细研究一下王利发这个人吧。此时此刻,他有一个隐蔽着的感情,用我们的话说,这是他一辈子思想最解放的时刻:他用不着再向人请安、作揖、赔笑脸了,再无须讨什么人的喜欢了,对于自己的房东,甚至可以加以奚落了,自己也敢于坦然说出自己的不是,并指名道姓地骂国民党了。这时候,他感到他一辈子从来没有过的痛快。这个片段至王利发上吊自尽,是一段悲剧,但同样不能直接演那个“悲”。认真研究人物和生活本身的逻辑,便会找到新鲜的色彩,使这场戏显得曲折一些,含蓄一些,因此也就可能更感人一些。

含蓄,不是“瘟”,不是无动于衷、平淡,而是更强调,更浓烈,然而也更像生活。

我开始就谈,这个戏没有总结过。这篇《小记》实际上是记下了一个自己没有想清楚需要继续学习的问题。好在《茶馆》还将继续演下去。王利发的创造也还没有完成。我就这样把一个不成熟的角色和一篇不像样的短文一并献在观众和读者的面前,请大家批评指正。期望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使自己的表演渐渐地有些长进,那时候也许能够写出一篇较清楚的总结来。

(选自《〈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略有改动)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