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文解说
故都的秋
中国古代有很多写秋的诗文,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秋的名言佳句,如汉代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唐代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故都北平的秋味。
文章题目就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开头就以一句感叹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抒发了作者对于秋的总体感觉,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然而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感觉往下写,而是宕开一笔,将江南的秋拿来与北方的秋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
那么,到哪里去寻觅故都最有代表性的秋景呢?文章的3—11段就是对故都的秋的细致描写,这些描写也是最能体现作家审美情趣的地方。他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顶多就是一笔带过:“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他关注的,更多是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
作者笔下的故都清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景致: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看到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静静地开着的喇叭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地上扫帚扫后的印迹,“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蝉,衰弱的残声,“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雨“息列索落”,“一层秋雨一层凉”;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
生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灶房门口的枣子树,枣子、柿子、葡萄。
从以上的事物可以看出,作者所描绘的都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既不稀奇,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这些景物的选取,多半是冷色调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槐花,而是已经落到地上,快要干枯的“落蕊”,以及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扫帚的痕迹……这些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里的“清”“静”“悲凉”,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可以说,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正是郁达夫所独有的审美体验。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位传统且对故都怀有真挚眷恋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也才能表现得这样细腻而深挚。
最后三段是议论和抒情。文章指出,无论是传统的文人学士,还是外国的诗人,都有很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写秋的名篇特别多,因此得出结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最能代表秋的深味的,就是这“北国的秋天”了。文章最后再次将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作比较,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恋。
在结构上,本文也非常精巧。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细腻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在写景状物方面,本文极其精彩,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情与景完美交融,值得仔细体会、揣摩。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给人以悠闲、惬意的感觉。
又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闲适的,又是寂寞的。
本文在语言上也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排比句也很多,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现摘录一些并稍作品味。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先用两个单音节词,又以一个双音节词结尾,语势舒缓,为文章整体抒情氛围奠定基础。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遐想。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家常事物来作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荷塘月色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文章围绕着清华园的一方荷塘,写出了特定环境下的景物之美,也抒发了个人的独特情怀。
文章从作者出门开始,经小径到荷塘独赏荷花,然后又归来,从空间上看,是一次夏季夜游。从情感脉络上来看,作者感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此有了夜游的念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心境而起意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作者看到的景色别具特色,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心中充满了“淡淡的喜悦”。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独处静赏令人暂时忘却现实,但很快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相互交织,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复杂。最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结构巧妙。
本文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其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4、5、6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第4段主要写月下的荷塘,特别是荷塘中的荷叶、荷花。先写静态,由荷叶到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笼罩之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作“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再写动态,微风来了,荷花传来缕缕清香,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写法,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各式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这三段写月下荷塘及周围的景致,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意境,让作者产生了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的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
首先是善用比喻。据统计,这篇文章中一共有十四个比喻。这些比喻新奇贴切,激发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月下荷塘多样的色彩、光影变化与面貌。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并不奇异,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其次是词语的准确生动,尤其善用动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相配合,生动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地缓缓倾泻,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再次,善用叠字。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最后,本文还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所谓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本文中的通感往往是与比喻连在一起用的,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听觉来烘托嗅觉,使荷花的香味变得具体传神。“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韵律和谐,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写景抒情的名篇。前者饱含深情,用简练典雅的语言,写出了故都北平秋天的韵致。在作家的笔下,故都的秋景、秋味、秋色和秋声,就在平常人家的院落里,街道两旁的槐树边,以及高高的天空中。后者善于铺陈,语言华丽,善用比喻、通感,运用大量的叠词,描绘出月下荷塘的美,充满诗情画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揣摩两篇文章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写景技法,体会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两篇文章虽然都注重写景,但都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家的审美追求。两篇文章都善于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这一特点,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看看它们是如何与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的。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都有突出特点,是现代散文中的典范美文,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运用细读法,仔细品味这些语言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