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中国古代的纪时、纪日、纪月与纪年
王力
我们阅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记时法)、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已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1】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晁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巳之类。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作朔,最后一天叫作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作出,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作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2】”,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作既望【3】。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4】,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下面谈谈一天之内的记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作旦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5】,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作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作隅中【6】,太阳西斜叫作昃。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7】”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作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作晡(铺)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8】”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9】。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
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列表对照如下: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
初 | 23 | 1 | 3 | 5 | 7 | 9 | 11 | 13 | 15 | 17 | 19 | 21 |
正 | 24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22 |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作正月【10】。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11】。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12】,如此周而复始【13】。至于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14】。《左传·襄公三十年》说“于子蠕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焉。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15】。
再说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由西向东) | 星纪 | 玄枵 | 诹訾 | 降娄 | 大梁 | 实沉 | 鹑首 | 鹑火 | 鹑尾 | 寿星 | 大火 | 析木 |
十二辰 (由东向西) | 丑 | 子 | 亥 | 戌 | 酉 | 申 | 未 | 午 | 巳 | 辰 | 卯 | 寅 |
(网页显示结束。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