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登泰山记》赏析
周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此年他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泰山山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记游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因其记述的是寒冬中的游历,也就更具特色。
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横亘着古长城。作者所以在长城前冠以“古”字,意在说明这不是秦汉以后的万里长城,而是春秋时代齐国所筑,是一处古迹。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登泰山之前,先勾勒出泰山的轮廓。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是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颍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这一切,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即与朱子颍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略微看见云海中群山像几十颗白色的掷具似的耸立着,然后天的尽处呈现出一线奇异的色彩,瞬间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太阳升起了,色纯红如丹砂,下有红光荡漾,托着它冉冉上升,何等壮观!那红光何以“动摇”?“或曰:此东海也。”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至此,气势磅礴的日出奇景,只寥寥数语,就被描绘得宛然在目,而且层次分明。姚鼐在写这篇游记的同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的长诗,诗中写道:“泰山到海五百里,日观东看直一指。万峰海上碧沉沉,象伏龙蹲呼不起。夜半云海浮岩空,雪山灭没空云中。参旗正拂天门西,云汉却跨沧海东。海隅云光一线动,山如舞袖招长风。……天风飘飘拂东向,拄杖探出扶桑红。地底金轮几及丈,海右天鸡才一唱。不知万顷冯夷宫,并作红光上天上。……”传说中水神的宫殿,竟化作泰山日出,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令人想起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作者观日出之后,游览山顶建筑,观赏山道中的石刻,简单地一笔带过。文中的记述或详或略,都与作者描写的登山活动的对象的主次、个人感受的深浅有着密切关系。
最后一段,综述泰山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全文。
全文仅用了四五百字,却描绘了许多壮观的场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特点何在?首先,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游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同时又对其活动剪裁得当,有主有从,一线贯穿,引人入胜。其次,记述整个活动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以日观峰为中心贯穿全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三,语言简洁明快,描述鲜明生动,特别是描绘极富特征性。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回视日观以西峰……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等,形象、动人,既增添游记的神秘色彩,又可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另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泰山地理及名胜古迹沿革变迁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姚鼐是桐城派大家,向来重视义理、考证、文章的统一,并且就在此次登山之后,于乾隆四十年正月为聂剑光的《泰山道里记》作序,可见他对泰山舆地早有过一番研究,所以写泰山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和山上古迹是那么得心应手。只是作者在游记中,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这是姚鼐记游作品的又一特点。但《登泰山记》把泰山的美、古老文化的美呈现给读者,二百年后读此文,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名山大川的心是与读者相通的。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