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常识(含文体、文学、文化) 高考真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5页   下载0   2023-08-03   浏览248   收藏0   点赞0   评分-   5382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第1页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第2页
剩余3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七 单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课文解说 故都的秋 中国古代有很多写秋的诗文,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秋的名言佳句,如汉代刘彻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 落兮雁南归 ) 、唐代杜牧的《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 (其色惨淡,烟 霏 云 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 冽 , 砭 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故都北平的秋味。 文章题目就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秋” 字确定 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开头就以一句感叹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抒发了作者对于秋的总体感觉,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然而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感觉往下写,而是 宕 开一笔,将江南的秋拿来与北方的秋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 那么,到哪里去寻觅故都最有代表性的秋景呢?文章的3—11段就是对故都的秋的细致描写,这些描写也是最能体现作家审美情趣的地方。他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顶多就是一笔带过: “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 柘 寺的钟声。”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他关注的,更多是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 作者笔下的故都清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景致: “租人家 一 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看到碧绿的天色,驯鸽的 飞声 ,静静地开着 的喇叭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槐树的落 蕊 , “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地上扫帚扫后的印迹,“灰土上留下来的 一 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 。 秋蝉,衰弱的残声,“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雨“息列索落 ” , “ 一层秋雨一层凉”;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 ” 。 生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灶房门口的枣子树,枣子、柿子、葡萄。 从以上的事物可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