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作者简介:郁达夫、史铁生、姚鼐
1.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3岁丧父,家道衰贫。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基础。1913年赴日本留学,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它包括《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3个短篇。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惊国内文坛。1922年毕业回国,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1923—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6年底回上海编辑《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这一时期郁达夫的思想比较激进。1927年8月脱离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白色恐怖下,1933年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过着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写了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又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时代洪流。1936年就任福建省参议。1937年奔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底因国内政治气氛的逆转以及家庭变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编辑《星洲日报》副刊期间,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抗日工作。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他辗转流亡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当地民众和华侨。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表现自我的真挚感情。他的作品倾诉对当时社会的反抗情绪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闷心理,充满大胆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浓厚的抒情色彩,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突出代表。他的小说不仅引起广大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并且为一些后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艺术流派。其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他的散文同样直抒胸臆,往往以感伤的笔调寄托自己感时忧国的心境,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云流水。名篇有《钓台的春昼》《寂寞的春潮》等。在新文学作家中,郁达夫还以擅长旧体诗著称。他的《毁家诗纪》《离乱杂诗》等,曾被海内外文坛传诵。
郁达夫文如其人。虽身为“五四”新文学健将,思想上属于激进民主主义,但在气质上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放浪形骸”的处世态度。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因此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他的充满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是他本人坎坷的人生道路和曲折的创作历程的写照,也表现出“五四”以来一个性情复杂而富有才华的现代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初中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3.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梦榖、稽川,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槐、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概并称“桐城派三祖”。他的文章从方苞、刘大概、归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情韵,偏于“阴柔”之美。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贾生明申商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钞序》《荷塘诗集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复汪进士辉祖书》《复鲁絜非书》,记传如《登泰山记》《朱竹君先生传》《袁随园君墓志铭》,都可以看出他文章的风格。他文章的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其诗有清拔淡远之致,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河上杂诗》《金陵晓发》《岳州城上》《山行》《南昌竹枝辞》《出池州》等,皆富有韵味。著有《惜抱轩全集》38卷,包括文集16卷、后集10卷、诗集10卷、后集1卷、外集1卷。所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世以为精当,为学者范本,唯前者流传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