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六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文解说
读书:目的和前提
这是德国作家黑塞有关读书话题的随笔。文章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黑塞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他赞美读书的作用,并指明阅读路径,劝说人们凭自己的爱好展开阅读,用心研读优秀作品,在书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本文鼓励读书要尊崇内心兴趣的声音,即“让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这是感性的;但作者在阐发这个观点的时候,又充满了辩证理性的思考。二者熔于一炉,形成了本文的整体风貌。
学习这篇文章,理解作者在每部分着重论述的内容,梳理文章的内在逻辑,这是基本层面的要求;如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某些思辨性的语句感悟颇深,结合自己的想法或经历品析玩味,有话可说,言之有理,则是高一层次的境界;如再能透过作家提倡感性阅读的文字,去发掘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理性辩证的阐发观点的方式,感受思维的力量,则是做到了深层次的阅读反思。
从内容上看,文章从概念界定与道理阐释入手,点明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阅读经典作品;再从切身体会出发,进一步解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当下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在谈论读书的话题之前,作者先简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追求永无止境,是动态呈现。第2至4段则是给出一条具体的路径。首先,“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作者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感到“满足和幸福”,“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而不是“散心消遣”,不是“虚假的慰藉”,也不是“为了获得僵死的知识”。那么接下来,研读世界文学该如何行动呢?作者认为,第一要务是“认识自己”,这是为了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认出“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每个人对于书籍都有自己天然的偏好和喜爱,作者鼓励从这种天性出发,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在正面阐释后,作者又从反面进行论述,指出不当的阅读枷锁会让小孩子厌恶读书,得到截然相反的效果。
然后作者以自身经验为例,分层次印证前文表达的观点,说明应该如何阅读。
作者曾经追求“对”的,用理性矫正阅读,发现行不通;然后转而依从天性,追求“爱”的,于是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接下来,作者举例论证自己关于“阅读数量”的观点,“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是从少到多又到少。而举阅读巴尔扎克的例子,表明自己经历了从“大失所望”到“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这是从无到有。作者逻辑清晰,安慰了读者的恐慌,用亲身经历从两个层面分别阐释了在感兴趣的作品少,或者全然不感兴趣的状态下,顺其自然,也终究会走到阅读的道路上来。
接下来作者分享了一段阅读中国古代著作的体验。对于作者来说,这是完完全全的研读截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作品的体验。如果说之前作者还在欧美的西方文学世界中徜徉的话,那么来自中国文化的诸子百家的书籍则是富有冲击力的洗礼。面对迥然各异的文化内核,阅读该怎么进展下去呢?作者用愉快的体验向我们证明,不同文化思想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是非常令人欣喜的阅读体验,令他久久难以忘怀:“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
文章的末段,黑塞阐述了“当今之世”年轻人不喜欢阅读的现象,再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分析阅读现状,重提阅读杰作的作用,紧扣中心话题,正反多角度论证,强调“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值得反复揣摩的语句,阅读时一定不要匆匆略过,比如: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
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
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
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一是这些语句语言本身的简练、生动之处,可以学习作者的文学性表达;二是深入分析这句话蕴含的观点,可以鼓励学生发掘深层次的想法,或谈谈体会,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作小文章。以上举第一句为例。从语言上来看,作者以真正的体育比喻真正的修养,意在说明追求目标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真正的体育精神,存在于努力与拼搏的过程中,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个阶段都可以视作一个到达的终点,因为都有其收获;又没有绝对的终点,永远都在半道上,因为体育精神要一直坚持下去,永不停歇。对应于真正的修养,即不追求一个具体的目标,因为完善自己这件事,可以持久地做下去;然而每一阶段都可以算作一个目标,因为精神和心灵都在完善中时刻起着变化,这个行为本身,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补充论据,证明论点;也可以再进一步思考,看看除了真正的体育精神,还有什么与此相似。
上图书馆
《上图书馆》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作者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和感受,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文章首段出现了第一座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作者借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之情,并由此打开话匣子,引出以上图书馆为乐的几段经历。
第二部分(第4—5段):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我”阅读英文原著的新天地。在这个阶段,年轻作者的读书之乐体现在从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满足自己对外间世界的好奇,相当于“乍见之喜”。由于当时英文水平有限,“多数原著是看不懂的”,但欣赏封面、目录和插图,也给作者带来了十分愉悦的体验。他寻找有趣的英文小说,同时广泛地翻看英文杂志,在他看来,那段中学时期中“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
第三部分(第6—7段):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作者的学识进了一步,图书馆的规格也更上一层楼,读书之乐体现在从深层阅读中广泛获得教益和欢欣。与中学时期猎奇式地阅读英文小说和浅尝辄止地翻阅杂志不同,作者的阅读范围更加广阔,扩展到哲学、历史范畴,在文学领域也拓宽了阅读体裁,“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作者欣喜若狂、求知若渴,只觉“一片灿烂”。然而,时局的动荡击碎了这份美好,“七七事变”之后,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阅读的光辉熄灭了。
第四部分(第8段):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1947年,作者留学于英国牛津大学。在包德林图书馆中,作者经历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面对这座华美的建筑,作者却强调其“照明相当差”,铁链、古书、微弱的灯光,作者笔下的古籍阅览室给人一种中古僧侣修习的黑暗沉闷之感。这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吻合:国内正在进行大战,家园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然而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暗又转亮,苦又转甜,因为学业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北平也解放了,作者心情豁然开朗,在等船的间隙里又回到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很难说是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使得作者心情愉悦,还是作者愉悦的心情“点亮”了周围的环境,让一切重见阳光。总之,作者对国内战争胜利充满喜悦,对图书馆读书重燃兴致。这一前一后写环境、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了这一段不平静的时光。
第五部分(第9—10段):英国圆形图书馆中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在这两段中,作者提到了位于英国的圆形图书馆。这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常去的地方,也让作者想起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的一段台词。这段引用,一方面由于“建筑华美”“气象万千”“英国”“高耸的大圆顶”几个要素自然而然地让作者联想起哈姆莱特赞美天穹的这段著名独白,而图书馆所承载的人对知识的求索这一内涵,恰好与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赞美人类的伟大、理性的崇高有某种层面上的吻合。这就不难理解作者此处的联想。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引用,原文为“……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对于哈姆莱特来说,这位忧郁的王子意图表达的内容较为丰富,既有对天、地、人美好的赞美,同时包含着对这一切的怀疑,他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内心情感也较为复杂;而对于作者来说,庄严神圣的穹顶,人类知识光辉的殿堂,恰好与莎士比亚这段文字在字面上的含义不谋而合,用在此处,恰可表现对图书馆的礼赞。虽然作者自己也说“许是牵强附会吧”,但我们不必深究原著的本意,而应该去体会作者此刻内心波澜壮阔,恨不得振臂赋诗、引吭高歌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作为英国文学研究大师的作者看来,用莎士比亚那浪漫而强烈、华丽而庄重的诗体独白来表达,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结尾处,作者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状态,突出了上图书馆读书的乐趣。此处的“独拥书城”是化用成语“坐拥书城”。《魏书·李谧传》载:“(谧)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后因以“坐拥百城”比喻藏书丰富,也称“坐拥书城”。作者指出,一个人藏书丰富自鸣得意固然愉悦,而上图书馆读书,去感受环境氛围与知识的浸润则别有一番乐趣。
文章语言轻松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沛情感,无论是雀跃欢欣,还是沉郁黯然,或是后来“由阴转晴”、豁然开朗,均活泼自然,让人过目难忘。
文章虽短,也有值得细品之处。比如用光烘托氛围与描摹心情相结合。清华图书馆台灯温情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也是带着“光感”的心情。然而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暗淡下来,“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下照映用链子锁住的古书,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随着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来解放的喜讯,作者心情重归明朗,从“一心苦读”到“纵情阅读”,古籍阅览室也觉得不再黑暗,“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心情豁然开朗。究竟是光照亮了“我”的心情,还是“物皆着我之色彩”?不得而知也无须区分,且跟着作者的明暗之笔,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
《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读完两篇文章后,对照思考两位作者的经历和感悟,看看有什么是共通的,又有什么是具有个人特色的。比如,黑塞和王佐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从猎奇开始。“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这样抓眼球的小说,能够唤起阅读最天然的乐趣。再如,在找到乐趣的基础上,两位作者都分别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黑塞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并思考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