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论道,
养智明理
任务
一
:探究儒家的理想人格
0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学案
核心目标
1.
概括儒家立身处世的典范性原则,分析其相互关联。
2
.
梳理三篇文章的异同,概括出核心内容,如“仁”“义”“君子”等。
3
.
思考相关观点的合理性以及其现实意义
。
4
.
鉴赏说理艺术,提高自身表达。
预习前瞻
*
初读感知
1.
明确字音。
《〈论语〉十二章》
八
佾
(
) 文质彬
彬
(
)
迩
之事父(
)
譬
如(
) 子
罕
(
) 未成一
篑
(
)
《大学之道》
本末(
) 壹(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
子(
)
怵惕
(
)
恻
隐(
)
内交(
) 要誉(
) 羞恶(
)
2.
制作文言知识梳理卡片
文言词语
义项
本单元例句
学过的例句
之
助词,相当于“的”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异乎三子者之撰(《侍坐》)
助词,调整音节
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久之,目似
瞑
(《狼》)
……
……
*
解释重点词语
(
一
)
《〈论语〉十二章》
(1)
敏
(
)于事而慎于言,
就
(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人
而
(
)不仁,如礼何?
(3)君子
喻
(
)于义,小人喻于利。
(4)
质
(
)胜
文
(
)则
野
(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
(5)士不可以
不
弘毅
(
),任重而道远。
(6)譬如
平地
(
),虽覆
一篑
,进,吾往也。
(7)
一日
(
)
克
(
)
己复礼
,天下
归
(
)仁焉。
(8)《诗》可以
兴
(
),可以
观
(
),可以
群
(
),可以
怨
(
)。
(
二
)
《大学之道》
(1)大学之
道
(
),在
明明
(
)德,在
亲民
(
),
在
止
(
)于至善。
知止
(
)而后有
定
(
),定而后能静,
静
(
)而后能
安
(
),安而后能虑,
虑
(
)而后能
得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致知在
格物
(
)。
物格而后
知至
(
),
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
(
),
壹是
(
)皆以修身为本。
(
三
2050《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联读2导学案 - 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