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孟子“四端说”评议【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孟子“四端说”评议【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第1页
孟子“四端说”评议【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二 单元 资料链接 孟子“四端说”评议 涂碧 “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四端”即“四心”,它是“四德” ( 仁、义、礼、智 ) 的萌芽状态,使四 心发展 并扩充起来就形成了四德。四端也就是四种“善端”,它是人先天带来的。因此,人生而具有四种善心与“人性本善”两种说法是“合二为一”的。如果说性善 论构成 了孟轲“尊王贱霸”“王道政治”等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那么,“四端说”就是仁政学说的基石。为此,本文拟就孟子“四端说”的具体内容、特征及对它的论证作 一 初步探索。 1.“四端说”的具体内容 《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所谓“恻隐之心”又作“不忍人之心”,意指人类的同情心。 仁就根于 这种恻隐之心,以此为萌芽、端始。正是人有了“不忍人之心”,即对同类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才有可能去使人去爱人。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休 谟 开了“同情说”的先河,亚当·斯密和卢梭则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同情说”。休 谟 说:“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 ( 《人性论》 ) 卢梭则干脆宣称:“怜悯心是一种自然情感,由于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存起着协助作用。”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大量的道德事例也证实,人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是驱使人去爱人的动力,由此产生出利他的行为。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 《尽心下》 ) 。当孟子把“不忍人之心”当作“仁之端”时,他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把这种同情心看成是天赋的了。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是指羞耻心和 憎人为 恶之心。义,古作谊,《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孟子的“义”承袭了孔子“义”的基本含义,它一般指服从等级秩序的言行。不过,孟子的义的主要内容更多的 是 指敬人 ,如他说“敬长,义也”“君臣有义”;且不囿于下级对上级的尊奉,也包括上对下的尊重和爱护;更重要的是,孟子还把义和 仁联结 起来,提出了“仁义”这样一个合成概念。孟子又指出:“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 《尽心下》 ) 这即是说,依照羞恶之心,不去做不 当做 的事,就是义。“义”大致是社会以道德要求的形式向特定个人提出来的“应当”完成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因此,孟子大致上揭示了义的基本含义。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即“恭敬之心”。“礼”在孔子那里,
孟子“四端说”评议【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