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二
单元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文解说
《老子》四章
《老子》阅读难度很大,语言
极
简,又缺少语境,且学生相对熟悉儒家思想,对道家观念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课文之前,简要介绍老子其人、其书以及道家推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授课文时,又要时时注意与儒家思想相比较,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现实生活相印证。
《老子》八十一章,计五千言,成书于战国后期,晚于《孟子》,早于《庄子》。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同时,他们也出于忧患意识,为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
”
,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持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在道家学术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
课文选取的第一章
(
《老子》第十一章
)
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所举三个事例之中,“无”都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毂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才使本体可以使用。作者因此总结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围绕读书、学习、交友等具体事件,谈谈最终要达到的“用”是什么,是否保留了适当的“空间”,原因何在,怎样改进等问题。
课文选取的第二章
(
《老子》第二十四章
)
重在“修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尖,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跨步
(
迈大步
)
前进,这样走不远。这与“飘
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意思相似——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由此,作者指出了四种相似行为的不良后果:
“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认为这些做法像剩饭和赘瘤一样令人讨厌,有道之
士不会
这样。另外,在引导学生类比、联想的过程中,可结合历史故事来阐释这些“余食
赘
行”的危害,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今天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利与弊。
课文选取的第三章
(
《老子》第三十三章
)
同样重在“修身”。这一章共四个分句,每个分句字面意思都不难理解,但它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