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老人与海(节选)
资料库+教材教案+教辅教案+习题教案
资料库
【作家作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
【
背景资料
】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这件事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老人与海》问世后广受好评,1954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
相关链接
】
冰山理论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海明
威认为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先研究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这种创作理论就是所谓的“冰山理论”,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
己的感受和思想蕴藏在形象之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构成“冰山理论”的四大要素: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说字解词】
重点字
灰
鲭
(qīng)鲨
𫚉
(hóng)鱼
戳(chuō)进
脊椎(
zhu
ī)
船桨(jiǎng)
两颚(è)
撬(qiào)开
鱼鳍(qí)
祈祷(dǎo)
咬啮(
ni
è)
船舵(duò)
桅
(wé
i
)杆
多音字
káng(扛东西)扛
gāng(力能扛鼎)
形近字
chuō(戳)穿
杀lù(
戮
)
直jié(截)了当
si
(撕)扯
sī(厮)打
sī(渐)灭
两è(颚)
惊è(
愕
)
花è(
萼
)
灰qīng(
鲭
)鲨
liàng(靓)丽
jīng(
腈
)纶
松
chí
(
弛
)
奔
ch
í(驰)
hú(弧)形
zuàn
(攥)住
编
zu
ǎn(
纂
)
cuàn(
篡
)权
词语解释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吞噬:吞食。
琢磨:思索;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资料库+教材教案+教辅教案+习题教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