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蜀道难》赏析
朱金城
巴蜀地处西南,素有天险之称。西晋左思《蜀都赋》曾经描绘过那里奇崛壮丽的风光:山阜相属,岗峦错杂。巍巍峨峨的陡峻高山,直插云天;波涛汹涌的湍急江流,一泻千里。幽晦的丛林中,穴宅奇兽,窠宿异禽;翻天的白浪里,游鱼跃涛,中流相忘。在这气象森严、环境险峻的地方,还流行着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伴随着古老的历史和风俗,更增添了瑰秘的色彩。但蜀地又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是沃腴的天府之国,商贾云集的大都会,环绕穿行的几股江流形成了发达的水上交通,而陆上蜀道之艰难,则使人生畏。这样,歌咏蜀道难行,就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题材。据《古今乐录》记载,刘宋诗人王僧虔曾有《蜀道难行》,可惜早已失传。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较早的有梁简文帝和刘孝威等的作品,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当属李白的七言古体《蜀道难》。
这首诗有三个特点:结构句式上的新颖,风格上的奇特和遣词造意的惊心动魄。与李白的许多诗歌相似,作者对乐府古题作了创新的改革,他冲破了通篇五言的格局,采用长短句式,错落有致,使诗歌的关节显得十分灵活。他又以一唱三叹的方法来渲染主题,不仅有语调的重复,更多的是意义的重复和情绪上的重复,使得诗从首句起即达到高潮,而结尾处仍维持着高潮,并在中间时时掀起一些波澜,不断刺激这个高潮的兴奋点,维持着,不让它低落下去。构思和艺术处理都显得那么新颖,同时,又是那么和谐与完整。
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在巴山蜀水中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的。一声长叹:“噫吁喊(吁喊,蜀地方言,见物惊叹声),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把读者的心悬了起来,借用心理学的说法,叫作“引起注意”。接着,切入正题。然而诗人并不立刻描写蜀地的实景,而开始“寻根”,追溯起历史和神话来了:据说,秦惠王设置蜀郡(今四川省中部地区,治所在成都市)以前,有过蚕丛、柏灌、鱼凫等许多代政权,经历了好几万年,真是说不清究竟何时就有了这个都城。可是,在那漫长的年代里,却与世隔绝,直到秦惠王嫁女时,五丁(五个力士)开山,地崩山摧,化为五岭,才有今后如此险峻的天梯石栈(即栈道,两山之间凿崖架木而成的道路)。这段不见人迹的历史,不正证实了蜀道除了鸟道之外,高不可攀之“难”吗?
诗人似乎并不满足于“寻根”,笔锋一转,开始勾勒蜀地的风貌:耸入云霄的高峰,高得挡住了太阳神的龙车(传说日御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着太阳座车运行,走到蜀地,为高标所阻,只好把车子倒转回去);冲波逆折的急流,回旋改变了流向。你看那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东南,是甘、陕入蜀要道),悬崖万仞,令那些入蜀行人心惊胆战地在山路上蹒跚,似乎他们一伸手,就可以扪触到星辰。只得仰首屏气不敢呼吸,坐下来抚胸长叹行路难。如果你去询问他们,什么时间能够从蜀地返回?他们将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你:道路如此艰难,谁能说得准归期呢?啊!展望前程,满目凄凉,只有林鸟在山间不断地穿梭啼鸣,特别是子规(即杜鹃)的鸣声悲切,从夜叫到天明,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这就是蜀地的现实,一幅多么有气势的山水人物图画,然而,从历史到现实,蜀道之难的意义又进一步加深了。历史阶段是“西当太白(太白,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巅”,而现实中的蜀道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由衷发出了叹息,可是他并不就此罢休,更有令人战栗的景色,“使人听此凋朱颜”。请看,那最高的山峦,几乎碰到了天;那倒挂的枯松,在绝壁悬崖边延伸;那飞湍瀑流和岩石撞击,轰响喧豚,如同万壑雷鸣……还有那由汉中通向蜀地的必经之途剑阁(在四川剑阁县北,又名剑门关,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更是无法用笔墨形容了。在描绘险恶的环境时,诗人还嫌不够,连说带劝,入蜀之人,真有朝不保夕之危,虽然锦城(今四川成都市,又叫锦官城)是个好地方,还不如早早还家。你不信吗?请看,那些在鸟道上攀行的人,正在“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三次叹息,三次反复,突出了一个“难”字,而“难”的程度则在这重复中一次次向纵深发展,从较单纯的叙述向夹叙夹议发展。而在这些发展中,我们体味到了创作主体作者本人的风格,一种超俗的、变幻无穷的、豪放不羁的奇特风格。
清人沈德潜说,李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正因为如此,“太白所以为仙才也”。李白的风格豪迈、奔放,充满着激情,所以他的奇是一种壮丽的想象和夸张,通过瑰丽的神话传说,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令人目不暇接。诗中的历史神话传说富有悲剧的崇高美,而描绘景色则用大幅度的跳跃手法,忽而山,忽而水,忽而峰巅,忽而深渊,犹如一组组惊险的电影镜头拼接在一起,在我们的眼前快速掠过,读者的心为之震荡!李白的奇,并不表现在用僻词冷字来做文章,而是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一种行气如虹、走云连风的艺术境界。这首诗遣词造句自然流畅,如同大江一泻千里。它有一种感染力,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驾驭着读者的情感脉搏,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这样,作者、作品和读者常常融为一体,当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似乎和诗人一同体验了蜀道的艰难,对于那些险峻的蜀地山川,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遣词造句用平常的字,并不等于诗境的平淡,有时恰恰能收到相反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虽然用字不奇,但艺术效果却是惊心动魄的。首句,诗人就按照蜀人的习俗,用了当地的惊叹词“噫吁喊”,接着一句“危乎高哉”,又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语虽平常,但此时此地,烘托着一种气氛,使全诗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句中也没有奇字,但后一句却令人毛骨悚然,诗人不直接写蜀道之难,而是说人们一闻“蜀道”二字,立即老去几十年,蜀道之难,可想而见了。这样的处理,简略概括,但艺术效果却又十分强烈。蜀道的剑阁是一条三十余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地势极险,为天然要塞。诗人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中点化了左思《蜀都赋》中描写剑阁的句子:“一人守隘,万夫莫向。”自然而不露痕迹。
《蜀道难》约作于唐玄宗开元(713一741)末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时。唐天宝中殷璠编《河岳英灵集》选入此诗,赞扬这首作品“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自此之后,不少人开始探讨诗的本事和寓意,历来的说法大致有四种:一、罪严武说。杜甫晚年与房琯同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为人暴虐,李白作诗劝他二人早日离蜀。二、讽玄宗说。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李白认为蜀地不宜久居,作诗讽谏。三、刺章仇兼琼说。章仇兼琼开元、天宝之际为剑南节度使,不受中央节制,故李白作诗以讽。四、纯属歌咏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近年前三种看法基本上已被否定,可参看拙著《李白集校注》。目前尚有人认为是送友人入蜀之作,或是嗟叹仕途的坎坷。但是,这两种看法也缺乏根据。从诗歌的整个内容和风格看,作者并不一定有什么具体的寄寓,而诗中却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态度。他那种傲岸的精神和超迈的风度在诗中仍然表现得十分鲜明。全诗虽然一叹再叹蜀道之艰险,几次劝慰他人西返,但作者自己在诗中的形象却没有半点儿恐惧,而是以横绝太空的气势,用俯视的角度来对待“使人听此凋朱颜”的蜀道,这和诗人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至于《蜀道难》中“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不过是诗人虚指而已。《蜀道难》的产生与诗人的其他作品如《剑阁赋》等描写蜀地风光的作品有关,同时也深受前朝文人作品的影响,其中左思《蜀都赋》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李白的这首诗以想象与现实相结合,为我们留下了一幅描绘巴山蜀水的绚丽画卷,它的艺术价值是永存的。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