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一、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务。
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2.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
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不少,如《春》《济南的冬天》等。高中这个单元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上升。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同时兼有叙述和议论,但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写景抒情上。这些文章写景技法高妙,情感和意蕴丰富,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示范意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仔细分析和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和描写手法之高妙,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
任务1主要是围绕着景物描写来设计的。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名篇,其中前三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都是现代散文,虽然写的都是同一座城市,但风格各异,各有精彩。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作者要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先要写好景物。这几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都抓住了景物的独特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对之精心描绘,因此,景物特点突出,个性独特鲜明。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段落,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看看作家们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之美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课文解说”部分提供了一些范例,教学时可以参考。
任务2强调的是本单元课文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只是客观的描写,而是在写景时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可以选取《赤壁赋》中的段落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如文章的第1段,写的就是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他们“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开阔的景象也使游人心胸舒畅,无拘无束,乘着一叶扁舟,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飞升成仙。江水浩瀚,心胸广阔,作者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作者以生花的妙笔,细致描绘了清风白露、月色天光的景象,抒发了赏玩之乐和开阔的胸襟,同时作者畅然的心情又融在对江上月出的描摹中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拟写视频拍摄脚本,首先要确定选取哪些片段来拍摄,然后仔细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构成要素,如包含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怎样选取这些景物的拍摄地,设计什么样的拍摄角度,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烘托等。
二、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
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2.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触炉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这一任务需要将本单元的文章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审视,结合传统文化资源来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加深对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倾向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与课文进行比较,探究景物描写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和民族审美心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任务1需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审美趣味等,进一步挖掘文中的文化内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分析和归纳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然后将这篇文章置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来探本溯源。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秋兴》“听猿实下三声泪”,马致远的《天净沙》“断肠人在天涯”,林黛玉的葬花词“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是把秋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而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到地上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的秋草等带有衰败意味的景物。这些正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任务2也是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做一点文化上的拓展和延伸。像赤壁、泰山这类景物,在中国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赤壁和泰山的诗文,读一读,分析一下它们的文化意蕴。这里列举一些篇目,供教学时参考。
写赤壁的诗文有:
李白《赤壁歌送别》
杜牧《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苏辙《赤壁怀古》
文天祥《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何景明《题苏子瞻游赤壁图》
袁枚《赤壁》
写泰山的诗文有:
谢灵运《泰山吟》
陆机《泰山吟》
李白《游泰山六首》《送范山人归泰山》
杜甫《望岳》
梅尧臣《登泰山日观峰》
苏辙《游泰山四首》
张养浩《登泰山》
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学生可以根据所选的诗文各抒己见,探讨各首诗文的意蕴,探究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_》为题,写一篇散文。
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这是与阅读密切结合的写作任务,可以结合任务一的探究活动来完成。教材中的写作知识短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主要是介绍一些写作的技巧。除了知识短文中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自然景物自身各有其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这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独到之处。本单元的几篇现代散文就是很好的范例。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同是写一座城市,各自角度、写法不同,展现出来的景物之美也各不相同,让人印象深刻。
选取的景物要与自己想要表现的情感一致。景物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的心情是经常变化的。心情不同,看待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写作文之前,要对景物有选择,选择那些能够表现自己情感的景物去写,二者和谐一致,才有可能情景交融。另外,借景抒情要真挚自然。在文中抒发的感情,要真挚自然,不能牵强符合,更不能贴标签。那种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