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登泰山记》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我国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另外,《赤壁赋》作为文赋,有着整饬之美;《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山水游记文字素朴雅正,通畅清顺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赤壁赋》《登泰山记》课文解说

 

 

赤壁赋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的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两篇游记,即《赤壁赋》(也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只是游览时触景生情,借“赤壁”一题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感悟。

文章第1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他们“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沐清风白露,赏月色天光,情兴生发,信口吟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月亮皎洁升起,如同俏丽美人。与诗中“月出”相呼应的,是作者所见的“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又借诗中“月如美人”的描写,引出下一段作者自作之歌:“望美人兮天一方。”诗中景与眼中景圆满契合,情感自然流泻,文句一气呵成。“徘徊”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开阔的景象也使人心胸舒畅,无拘无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飞升成仙。江水浩渺,心胸广阔,作者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这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作者饮酒而乐极,扣舷放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几句整合了《月出》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作者歌中的“美人”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这样扣舷放歌是想抒发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与怅惘,同时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也得到了具体化。怀美人而不见,苏子本已有些失落和哀伤,又有客吹奏洞箫为作者的歌声伴奏,箫声凄婉哀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也使苏子的感情陡转,由乐入悲,文气随之跌宕。

第3段,写客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景入事,主问客答。先引《短歌行》诗句,问:“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中的山水环绕,一片苍翠,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紧接着回顾历史,连用短句,写当年曹魏军队沿江而下,战船相连,旌旗蔽空,攻占江陵的盛况。写盛况是为后面的生命之叹张本:当时面对大江饮酒,横执长矛吟诗,堪称“一世之雄”的曹操,现在又在哪里呢?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于是客认为,他们现在正过着像蜉蝣、粟米一样的渺小生活——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麋鹿为友,划着小船,举杯相邀。因而慨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永流,渴望与神仙共游,希冀与明月同存。但客也知道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通过箫声表达内心的悲苦。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这也是苏轼借客之口表露自己思想中消极的方面。这一段的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苏子针对客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苏子承接前文客所说的“江水”“明月”,以二物继续作比,认为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意谓永在流淌;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既然同样永恒,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而后,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阐发。江上清风有声,山间明月有色,闻之则为悦音,见之则为佳色。江山风月都是长存的,它们都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为作者与友人共同享受。这段话集中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且不把问题绝对化。这也是他身处逆境却仍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原因所在。他能从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观点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大家在舟中饮酒尽欢,兴尽睡去,竟不知天色渐明。这一段再写游赏之乐,与开头照应,再次将读者引入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作品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写景时,景物清爽开阔,令人神往;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文章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非常清晰。先写清风明月之美,表现出玩赏之乐;再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中的苦闷与悲伤;继而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进行阐释,以此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最后归于旷达乐观,展示出作者的胸襟豁达,境界超迈。其中,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沉沦于个人愁怀,而是主动丢开思想包袱,以江水明月作比,从庄子的哲学中寻找人生之路,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了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色彩。

行文中偶散结合,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

 

登泰山记

 

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姚鼐从北京返乡途中经过泰安,顺道前往泰山游览,随后写下《登泰山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全文记述了作者携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文章第1段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通过写泰山南北两面的河水及其流向,将山水联系在一起。接着顺势写这两条河流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介绍日观峰的位置。描写对象一句一换,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富有层次感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第2段写登泰山的经过。这一段没有像寻常游记那样写途中所见的景物,而是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之后所见的雄浑开阔,目的是为了突出泰山的高峻。“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游览时令是在冬季,也为下文写登山艰难和泰山冬景作铺垫。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不止一日,而作者仅用“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领起的短句来记录本次旅程的路线,突出了动作和地点,一气呵成,简练传神。之后写登山的时间、同行者和出发地点,并总括游程,全程“四十五里”,石级“七千有余”,以表现泰山山势高峻,旅程漫长,登山难险。接下来分写,从“三谷”引出登山路线,穿插郦道元的记载,再仅用十九个字写完登山全程。然后略说古人登山是沿东边山谷进入,又从“天门溪水”带出自己所经过的险峻“天门”,再写攀登之艰难——“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笔法开合自如,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及既上”到本段结尾是写傍晚时山顶所见,描绘了一幅泰山夕照图。先写高处——青山负白雪,雪光耀南天,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再写低处——从泰安城写到大汶河、徂徕山,又转回近处的“半山居雾若带然",以此景烘托泰山的高峻。

第3段描写观日出的情景,是本文又一个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衬以云天、东海、群峰,写出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写待日出,重在环境描写,写风雪击面、足下云漫,声势渐起。写日将出,重在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先是雪山微显,然后有“异色”云带,须臾间变成五彩云霞。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写日正出,仅有两句,却抓住“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独有景象,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写得气势磅礴。写日出后,着墨于日观亭以西诸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以“若偻”的比喻写群峰拱绕日观峰的样子。

第4段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先以日观亭为参照,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所见都是“唐显庆以来”的刻石,再古老的已经模糊或缺失,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5段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写了山石的挺拔峻峭,松树的奇特姿态,这几句有“三多三少”,语言简洁凝练。然后写冬季遍地冰雪,不闻瀑声鸟啼,数里无树,安静肃穆。结句“雪与人膝齐”,把作者雪中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融为一体,煞住全篇,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回味悠长。

文章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从京城到泰安的旅途,仅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线,至于泰安"几句话就表现出来。再如写登山时,仅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就写出了登山之艰难。读者读到这里,又联想到前文的“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便能想象出登山路上的难险。

本文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对泰山的大印象。如写泰山高峻,不直接写泰山之高,而写“其级七千有余”,登临山顶“半山居雾”,站在日观亭中“足下皆云漫”。又如写雪,除了“雪与人膝齐”一句直言雪大外,都是用“明烛天南”“白若樗蒲”“绛皓驳色”等从旁烘托。写天气寒冷则用“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的细节来渲染,而没有直接写自己感觉寒冷。全文景物描写的成分不多,但都是作者抓住了典型细节并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来写泰山的景象,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我国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另外,《赤壁赋》作为文赋,有着整饬之美;《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山水游记文字素朴雅正,通畅清顺。

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赤壁因古战场而引发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怀古之情。这两个重要的文化意象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要以这些重要文化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及活用现象,如横、纵、冯、舞、泣、于、而、其、方、固等;关注《赤壁赋》中的“对文”。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