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常识(含文体、文学、文化) 高考真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4页   下载1   2023-08-03   浏览278   收藏0   点赞0   评分-   4150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赤壁赋》《登泰山记》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第1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第2页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七 单元 《 赤壁赋 》《 登泰山记 》 课文解说 赤壁赋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的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两篇游记,即《赤壁赋》(也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只是游览时触景生情,借“赤壁”一题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感悟。 文章第1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他们“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沐清风白露,赏月色天光,情兴生发,信口吟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月亮皎洁升起,如同俏丽美人。与诗中 “ 月出 ” 相呼应的,是作者所见的“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又借诗中“月如美人”的描写,引出下一段作者自作之歌:“望美人兮天一方。”诗中景与眼中景圆满契合,情感自然流泻,文句一气呵成。“徘徊”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开阔的景象也使人心胸舒畅,无拘无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飞升成仙。江水浩渺,心胸广阔,作者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这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作者饮酒而乐极,扣舷放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几句整合了《月出》与《楚辞·九歌·少司命》 :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作者歌中的“美人”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这样扣舷放歌是想抒发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与怅惘,同时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的内容也得到了具体化。怀美人而不见,苏子本已有些失落和哀伤,又有客吹奏洞箫为作者的歌声伴奏,箫声凄婉哀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也使苏子的感情陡转,由乐入悲,文气随之跌宕。 第3段,写客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景入事,主问客答。先引《短歌行》诗句,问:“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中的山水环绕,一片苍翠,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紧接着回顾历
《赤壁赋》《登泰山记》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师教学用书】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