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异同。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六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劝学》《师说》课文解说

 

劝学

《劝学》是《荀子》中的第一篇,原文较长。课文节选的这四段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段,虽然在原文中并不前后相连,但是语意连贯,说理透彻,可以看作是独立的篇章。

荀子在自己的著作中首倡“劝学”,而且在开篇第一句就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与他的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因而重视“求贤师”“择良友”以使人改“恶”为“善”。这大概是荀子开篇即鼓励学习的主要原因。

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以下则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对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读全文后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荀子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这是否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终身学习(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学习,不能停下来)?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到,荀子所以这样讲,大概就是下面说的,一是因为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二是因为从方法和态度上来说,都要有恒心,“锲而不舍”。

作者在第2段连用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甚至超越自我。“木”輮为“轮”,强调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即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对于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思考。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引出结论,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特别是“日”字的使用,有力地回应了开篇的观点:学不可以已。学习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同时还要能分析这些比喻是如何层层推进论证的,从而体会课文论证的严密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3段,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先用一个小句说明“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关系,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这里的“学”应该是指利用外界事物,从生活实践中学习,从而改变人性“恶”的本质。接着,文章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论证:“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些都没有本质的改变,却取得了好的效果,原因是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随着不断设喻,道理越来越清晰,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本没有差别,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外物,这个外物其实就是“学习”这件事本身,也就是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先通过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由此推论,君子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智慧和思想。强调“积”,这也和“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就没有功效。正反对照,“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从而证明,人们掌握智慧、培养品德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极积累、逐步发展、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积”与“不积”对应,还有一个“舍”与“不舍”的问题。所以,作者继续设喻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不仅要积累,还要坚持不懈。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舍”则“不能十步”“朽木不折”,“不舍”则“驽马十驾”“金石可镂”,所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在荀子看来,人们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所以,他再次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从积累到坚持不懈,再到用心专一,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层层深入,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指出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阐述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助力自己做到更好,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有贵在积累、重在坚持、用心专一等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文章基本上每段阐述一个问题,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使用比喻进行论述,最后再照应自己的观点。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点,学习这样的论述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表达实践。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主要特色是,善用比喻阐述道理。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蚯蚓与螃蟹。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将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述。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述。总之,设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富于变化,明白易懂,毫无板滞之感。

 

 

师说

 

读懂《师说》的基本内容并不难,但要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意义,就必须要了解其特定的写作背景。

从最后一段看,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是为了赞许他能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个由头,更重要的背景是文章第2段批评的门第观念影响下的“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气?

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一方面“收召后学”,一方面借为文赠李蟠来倡导“师道”,对此风气予以抨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这段话可以看作《师说》的写作背景,从中也能感受到韩愈的斗争精神,而这种精神在那种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文章共四段,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托古言事,突兀而来,与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令人警醒。“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顺势而来,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这个概括,我们可以一般地理解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但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韩愈有关“古文运动”的主张,理解其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这三项职责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推崇儒道,倡导“古文运动”,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表现出继承儒学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这里的“业”就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通过教授儒家经典传授儒家思想。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有不理解的地方,所以老师最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在阐明“师”的职责后,文章接下来先是反问,增强语势,然后从反面论述“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由此,将讨论的焦点进一步引导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以“道”为标准,否定贵贱长少之分,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以“嗟乎”发端,两个感叹紧随其后,作者的叹息之声、不平之气似穿空而来,令读者震动。接着文章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将重点转到批判现实上来。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可见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之关键。第二层,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前者只是“习其句读”而并非“传其道解其惑”,从而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谬误不言自明。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极具讽刺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这一段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作者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形成呼应,且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语气归于和缓、理性。下边举孔子为例,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这样的人还不断向人求教,以人为师,还有“三人行”的言论,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显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一段举事实,引言论,文字虽少,却令人信服。教师可借此段引导学生认识典型事例以及引述经典言论在论证中的重要作用,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本文写作的缘由。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的理由,是触动作者写作的一个契机而已,实际上,作者针对的是那种“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倡导的是从师问道的良好学风。所以,这里“不拘于时”的“时”应该指的是“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的是“从师而问”的师道传统。

本文整句与散句结合,又兼以多种不同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错综变化,又富有气势,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认识这样的特点。如第1段先用四个散句立论、解释、反问、说明,然后用两个小句对举,阐述自己从师的态度,再用一个反问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用一个整句得出结论,整句散句交替变化,富有节奏感。又如第2段是三组对比,对比之后的结论意思是相同的,使用的句式却有变化,语气也越来越强烈:“其皆出于此乎”是质疑语气,“吾未见其明也”是肯定且略带责备的语气,“其可怪也欤”是带有讽刺的感叹语气。

 

《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异同。前者讲学习的重要性,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等,核心就是“学不可以已”,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后者围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要重视传统的师道,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虽然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有很多相通之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思考古人的观点、态度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为我所用,助力自己的成长。

这两篇文章都是论述性文字,但采用的方法不同,结构也不相同。《劝学》主要是比喻论证,逐项阐述自己的主张;《师说》除直接阐述外,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逐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论证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的逻辑力量,要让他们关注在使用举例等论证方法时还要不断进行分析阐释(这一点在《师说》中特别突出),避免在写论述性文章时陷入“观点加例子”的模式。

这两篇文章中有不少名言警句流传至今,要能够背诵、积累下来,思考其意义,增长自己的学识。

学习这两篇课文,还要引导学生梳理、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如“而、于、之、假、孰、益、焉”等。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