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这首词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上片写景,句句有情;下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斗志豪情。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说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景,写湘江边美丽壮观的秋天景色,也写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感受,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看到了红叶、绿水、船只、蓝天、雄鹰、游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而“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争”“击”“翔”等词,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之后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总结,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在感慨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感慨不尽、思绪万千的精神状态,而一个设问直接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气魄。

下片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开启,由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景色,联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玩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地描绘出来。无论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都表现出一群有志青年慷慨激昂,评论国事,奋笔疾书,激浊扬清的形象。他们“粪土当年万户侯”,向军阀、官僚展开了英勇斗争,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到词的结尾,一句意味深长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呼应了上片的一问: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此句也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这首词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上片写景,句句有情;下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斗志豪情。这里的情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是借景抒情。从全词来说,情为重点,景为衬托,情是诗人寄兴之所在,是诗人改造世界之志的归宿。第二,意象纷呈,意境深远。这首词的意象是呈辐射状的,即以中心意象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比如上片的中心意象是“万类霜天”,它回应了“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下片的中心意象是“同学少年”,它辐射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复合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分析词作结构和语词运用,理解作品的意蕴、意境,感受诗人的革命理想和豪迈激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词与古代“悲秋”诗词进行对比,以更好理解这首词的情感特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