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常识(含文体、文学、文化) 其他基础 高考真题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5页   下载1   2023-08-03   浏览263   收藏0   点赞0   评分-   4463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第1页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第2页
剩余3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 七 单元 · 资料链接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 刘磊 情结与赤壁情结 在苏轼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文人不断追慕苏轼、崇拜苏轼,成为一种有趣味且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而其中,“黄州赤壁”成为崇拜苏轼现象中一个绕不过的节点。清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一八记载:“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就是说,长江流域湖北段称“赤壁”的地方至少有五处,黄州赤壁因苏轼被贬黄州而闻名天下,后人为了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武赤壁”——蒲圻赤壁(即《湖广通志》中的“嘉鱼赤壁 ” )区分,亦称之为“文赤壁”“东坡赤壁”。有研究者认为,从 宋代到 近代,吟咏赤壁的诗词共计一千余首,苏轼以后吟咏赤壁的作品,一般都是吟咏黄州赤壁的。吟咏黄州赤壁的作品创作数量之多,思想内容之丰,持续时间之久,都充分体现出苏轼对后代文人的深远影响。 根据中西学者对“情结”的表述,我们认为,后苏轼时代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又可以细化为赤壁风景礼赞、三国英雄崇拜、坡仙景仰三个具体情结,这些情结容纳了寄情山水、建功立业、适时归隐、全身而退、哀叹英雄等儒道交织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人在封建制度条件下不断受到前代文化影响与思想因袭而生成的“集体无意识”结晶。 黄州赤壁,因其景色奇丽,被苏轼及其后时代的许多文人咏叹。关于黄州赤壁景色的奇丽,联系历代诗作,我们认为黄州赤壁之奇,在其色、其高、其变。 赤壁之奇,奇在其色。黄州赤壁本来叫“赤鼻矶”,这座小山的山崖是红色的,就像一只红色的鼻子伸到江里,所以当地人叫它“赤鼻矶”。黄州赤壁的这种颜色也是诗人们关注的对象,如南宋辛弃疾词作《霜天晓角·赤壁》中“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明代王 世 贞《过赤壁二首》(其一)中“战血至今高壁色,词源终古大江声”等。 赤壁之奇,奇在其高。黄州赤壁,突兀高耸,宛若 石脚插水 ,又似一拳伸云。故而黄州赤壁“乱石穿空”之 高境亦 成为后人咏叹的一个方面。清代 汪引芝 《赤壁八景》中 《二赋堂》诗首联 即言:“赤壁山横万仞堂,为披云汉绘天章。”盛赞了黄州赤壁之高。 赤壁之奇,奇在其变。高耸赤壁,与大江相表里,与云雾相映衬,使得此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南宋戴复古《黄州栖霞楼即景》写出了气象恢宏、变化多端的赤壁景色。 三国英雄崇拜 苏轼涉及黄州赤壁的“二赋一词”中所言的赤壁并非三国鏖战的赤壁,但诗人们似乎并不在意鏖战的赤壁其所在地的真伪,而是借赤壁之战这场以少胜多、以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资料链接】【教师教学用书】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