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
那年荷塘月色
导读:朱自清文本的独特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入选中学课本的,历来存有争议。争议不是围绕着是
否应该入选,而是围绕着课文本身的解读,或者主题的多样性,或者写作原因的不一。这种争议的出现首先说明了朱自清文本的独特魅力,正
是因为其有言说和争论的价值,所以大家才来言说。
这一篇《荷塘月色》
,
从二十世纪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开始一直到现在,对其主旨的解读就众说纷纭,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古人说“诗无达
诂
”
,
对经典诗歌的解读一定存在多义性,一个文本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思考和探索,本身就说明这一文本的价值和经典性。毫无疑问
,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尤其是他的《背影》和《荷塘月色》
,
几乎成为后世学人不断模仿和试图超越的典范。对于这样的典范,我们将从文本出发,努力去体认,尽其可能地去感受朱自清的魅力。
重点解读:《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朱自清在清华园做文学院教授
时的作品。文章一开始就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历来被认为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者,直接指向文章的核心。
我们暂不论这句话是不是文眼,但它可能很重要。首先告诉我们
作者此
刻的心情是“颇不宁静的”
,
一定受到了之前“几天”的影响;因为“这
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一直压抑在
心上,所以需要寻找到一个机会去消
解不宁静。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忽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日日走
过”
强调其平常,习以为常,可是这样平常的景致“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正是有这样的预期,所以“我”打算去看一看月色
下的荷塘。朱自清并没有即刻出发,去看日日走过的荷塘,而是等到“月
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
经听不到了”
,
而且妻
子和孩子们都快睡着了,才“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朱自清
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出门去看荷塘月色的
?
外面的人基本上
都回家了,
妻子和孩子们都睡觉了,也就是说:
于家庭,没有牵累;于外面,归于
安静——
是在这样的特定情况之下去看荷塘月色的。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
蓊
(
wěng
)蓊郁
郁
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写一处风景,与平常无异,是不值得写的;只有与平常不同的样子才值得写。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相比“日日”
,
“在这满月的光里”带给“我”的是不同
的期待。平时的荷塘,是一个样子:一条小煤屑路,一
条幽僻的路,白
天里很少人走,一点儿诗意也没有;而且,路的一旁,除了杨柳之外,
就是一些不知名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
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这些太平常,没有什么可写的,但是今天却是另外一副样子,所以才值
得写。一个人来到这里,好像来到“另一世界里”
,
作者“也像超出了
平常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路上
只我一个人”“这
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
所以“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
的”
,
可是“今晚
却很好”。从客观世界来说,本来,清华园就是一个世界,哪来“另一
世界”
?
现实世界和朱自清此刻所处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此刻所处
的世界
该是怎样的呢
?
作者说有“平常的自己”和“超出平常的自己”
,
这两个“自
己”
有什么不同
?
“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
?
文中说
,既爱群居,也爱
独处,既爱热闹,也爱冷静;而现在却只爱“独处的妙处”。具体表现
是“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
“自由的人”就是“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
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
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
己的、自由的世界。那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是在外面的世界大致归于安...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5《荷塘月色》必修上册第七单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