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琵琶行(并序)》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词语(含成语)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DOCX   3页   下载1   2023-07-25   浏览365   收藏0   点赞0   评分-   2562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琵琶行(并序)》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1页
《琵琶行(并序)》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1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 琵琶行(并序) 》 课文解说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 谣 ,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代姜 夔 《白石道人诗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诗人被贬的原因。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 上疏 ,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 脍 炙古今的诗篇。 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一句“ 浔 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接着,诗人选取了秋天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红的枫叶,白的 荻 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之后四句,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无管弦 ” ,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 相呼应。 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前两句,峰回路转,引出正文。“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映衬。所不同的是,之前是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这里是不由自主的流连之意。从“寻声暗问”,到移船相见,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情;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 ” ,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
《琵琶行(并序)》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