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真
淳
的陶渊明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导读:回归田园,保守本性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是瞎说的,有《晋书·陶渊明传》为证。
《晋书》上记载: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
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
以自
况
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
颖脱不羁,任真自得”“曾不吝情”“晏如也”
“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文字就是陶渊明守护自己的本心、
顺随自己
的本性的表现。
不仅是他自己这样认为,“时人谓之实录”,得到了当时人的认可。
陶侃是陶渊明的祖上,
陶侃官至
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都督八
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
桓
。陶侃的十七个儿子大多做了高官,第七个儿子陶茂,也就是陶渊明的祖父,做到太守。陶渊明的父亲没有留下姓名,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去世,但因祖辈父辈大多是做官的,陶渊明也得出去做官,学而优则仕,这是“正道”。即使他“少无适俗韵”,也得去这条道路上走一走,所以他才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
归。
州召主簿
,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
(
léi
)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
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
,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由《陶潜传》中的这段文字,我们大概可以推
测出陶渊明出来做官的一些缘由:“为三径之资”,就是为自己隐
居积累一些生活费;身体
羸弱无法亲自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另外陶渊
明先后娶过两个妻子,生
下五个儿子,人口众多,家道艰辛。为生计
,他“投
耒
(
lěi
)学
仕
”(“耒”
指农具),告别田园去当官。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十三年的时间里,
他曾五次出去“学仕”,然而他学得不是很好,“学习成绩”始终不太
理想。最后一次当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当官于他而言太难了,
活得
越本色,曲意奉承越艰难。当时官场要求的
是忍让渊默,而文人有才华就得挥洒,有个性就得展现,这是天然的矛盾。为了仕途,为了政治理
想落到实处,陶渊明也有委屈自己的时候,只不
过忍耐有限度:上级要
他做孙子,他把官帽一扔,扬长而去。
对于陶渊明而言,五次出去做官,又五次归隐,正说明了其内心的
纠结:一方面要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因为实在是太穷了,“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这是陶渊明的生活状态;一方面内
心又不屑官场的丑恶
之风。魏晋时期,官场太黑暗,要想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近乎徒劳的,甚至“仅免刑”也难
得,往往是“天
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从汉末至西晋,灾祸
连绵,战火纷飞,除了短暂的建安时期外,乱世之中,知识分子首先要
让自己活着,然后才能谈道德和追求;有时,迫于外界的压力和威胁,
他们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正义,放弃了良心,最后甚至放弃了是非。幸好,
陶渊明回归了田园,保守本性。
重点解读:《归园田居
·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
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笼中之鸟也许少了觅食的烦恼,却也多了被囚禁的无奈。没有翱翔的天空,没有自由,又有什么意思呢?羁绊之鸟眷恋旧林,池鱼被囚禁,
缺少了辽阔的
空间,所以也在思念故渊。鱼鸟犹如此,人何
以堪?回去吧,
只有回去才有自由,才有真实的人生。
陶渊明和后世的山水田园诗人很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
是真正地
参与劳动,他需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开荒南野际”,是真正
的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
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
望是什么?
就像一个种地的老农,期待秋天的丰收,这是真正的以生活为诗。
这种源于
生活的真诚,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没有诗意,反而可以从中获得一种纯净
的东西,这是除尽欲念的歌唱。“守拙归园田”,
拙
就是自然之性,守
拙就是爱自然的本性,是和仕途上通达者相对应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陶渊明因为不想违背本心,因为看不下去官场的黑暗,于是宁愿被世人认为
拙
,也要回到田园,告别机巧。这是陶渊明在不断地重申自己
的人生哲学,在坚定自己的决定:回来了...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3《归园田居其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