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琵琶行》赏析
霍松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
倡
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
浔
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
浔
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
一一
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
荻
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唯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瑟瑟”
“
无管弦”“惨将别”
一
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
”
,直到“邀相见
”
,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
”
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像“我”渴望听仙乐
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撼写天涯沦落之恨
”
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
”
,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
“
琵琶声停欲语迟
”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
写校弦
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
弦
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
续
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
琵琶女借乐曲
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
《琵琶行》赏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